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误区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云
〔关键词〕 认识误区;板书;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40―01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传统教学中媒体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大多数课程主要依赖于教师语言、课本和板书,然而在教学中常有一些无法用语言或板书描述的内容,无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看、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和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将幕布当作黑板
许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仅仅看作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化,于是将传统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教师眼不离显示器,手不离鼠标、键盘,直接读显示器上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随屏幕显示学习,一节课看不到教师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在讲台上讲几句话。其实,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的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智力的过程。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而且不利于运用教师的身体语言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导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书育人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得到实现。
2. 课件的内容过多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讲得天衣无缝,要使学生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在课件中引用了大量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演示给学生。大屏幕成了信息的海洋,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是该记的,什么是不该记的,这样一来,教学手段是先进了,但是学生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却变少了,反而对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手段
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考虑传统教学手段,忘了“豆腐”中含有“肉”不具备的营养成分,但是有些课程需要这两种教学手段的结合。例如在讲《数据结构》时,需要构造一棵哈夫曼树,如果仅用多媒体来教学,那么鼠标一点,哈夫曼树就构造成功了,但为什么要如此构造、这棵树的“生长”过程却比较难以演示,所以,这种时候还需要在黑板上讲解这棵树的构造过程。信息技术虽然本身具有一些其他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良特点,但是在带来优良特性的同时,信息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局限,打破了面授教学所特有的师生交互性强、学习氛围佳的特点。
所以,“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理论”≠“最佳的学习效果”。
4. 教学与实践或实验脱节
如学生在幕布上看到了组装或维修电脑的过程,但在现实中还找不到什么是内存条,什么是CPU。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观看用flash或3Dmax制作的实验动画,完全替代了实物操作,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并不认识实验设备或化学物品。
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人的经验从直接经验、代替经验到抽象经验,依次排成一个“经验之塔”。教学活动应从具体到抽象,而真实的实验经验属于直接经验,不进行真实实验而直接播放实验记录或课件,违背了“经验之塔”所蕴含的教学原理。
综上所述,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非常独特的优点。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在教育模式上,使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成为可能;在教育观念上,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角色无非是辅助教学而已,使用它的时候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它不是万能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