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仪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感知力;
   审美能力;理性思维;审
   美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44―01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下人文精神的陶冶,选文注重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突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的主题。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安排,显示出阅读能力层次的提高,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阶段。
  高一: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中,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又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为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就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教师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体会文章的妙处。
  高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
  高三: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夯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体现出渐次向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
  高三的教材“是比较阅读,简明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一般情况,初步具有对外国文学的鉴别能力”。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
   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