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探究,生成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俊兰
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是多样的、动态的。教师要能够摒弃“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和感悟。
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设计引发探究的。课一开始利用课件出示一组数:3、5、10、6,同时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运用这4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学生经过思考,写出了如下等式:10÷5=6÷3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即时板书:
3×10=5x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
接着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 (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乘法算式只能写一 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进而终于探究出了一般的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最后,针对上面所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由于学生迸发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问题一提出,大家就在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迫不及待地动手演算起来,有的还在轻声讨论着什么,气氛非常活跃。教师等绝大多数学生得出一定的结果后,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验证结论在班内交流,确认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这样的学习,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探究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应充当一名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探究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应充当一名合作者,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学生拥有一份被信任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其间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智慧火花不断生成,对数学学习进而达到一种超越和真正的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1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