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玉秀
[摘要]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培养学生兴趣、鼓励自己提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等。
[关键词]自主学习 实施方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笔者仅就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做以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讲到计算建筑物的高度时,我提出让学生测学校的旗杆。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很快提出,选用铡角仪在操场某处的地面上测得杆顶仰角的角度,再测得杆底与测量点所在位置的距离,然后利用三角函数即可计算出它的高度;又有人提出,地面上离杆顶的距离太远,测出的仰角误差大,可以在宿舍楼顶上测;有的学生说,直接从杆顶与地面上的一定点,用俯角的知识也可以测出杆的高度;还有的学生想到更好的方法,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比例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思维兴奋点都集中在这一问题上,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要表达却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决不能因为有一个学生提出符合教学计划的问题就立即“鸣锣收兵”。因为这正是学生表现自己的最佳时机,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提问题。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转化为学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平面镶嵌教学时,采用游戏的方法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镶嵌比赛,并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游戏过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有的正多边形不能镶嵌,有的正多边形一定能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能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却不能镶嵌?”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如果要达到目的,必须在同一个顶点的所有内角和为360度……这祥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三)让学生动手实践
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发现。而实践活动需要充足的时间,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缺少的就是教师给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够。更有甚者,认为知识的理解与获得离不开教师讲,教师讲是天经地义的,多讲能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偏见促使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给讲掉了。知识的理解与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感知。教师讲掉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实践亲历的时间就所剩无凡,探究活动也就无法开展。要想课堂取得高效益,教师就应尽量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动手的好奇心,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其实践能力,发展其创造力。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学生就能在“交流、设疑、研讨、总结、延伸”等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其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比较灵活地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在试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定会得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5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