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准入制度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慧珠 徐祖胜
育人活动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心灵去影响学生心灵,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热爱的活动。在这种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一颗健康的心灵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有些教师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于是,教育活动在这里演变成了“摧残”和“折磨”学生的活动,学校成了学生恐怖的“屠宰场”。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首先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现状描述:教师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对于“健康”的认识,联合国卫生组织于1989年作出了新的界定,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肌体疾病与体弱的消失,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健全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于此,心理健康首次被提上重要的地位得到关注。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异常行为,这是从消极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作出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心理健康还指需要发展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从积极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应然状态提出要求。
在这种对心理健康做出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如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中小学教师有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该报告是对辽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调查后做出的。检测发现51.123%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15%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项研究从教师心理问题的构成方面,指出了中小学教师排在前五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症状、敌对情绪、抑郁心理、偏执人格和人际关系障碍等。
通过以上的研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对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关注日常的教育新闻报道,也可以从诸多的事件中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往往正是肩负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各类教师,因此也就有了诸如“禽兽教师”、“变态教师”之说。如此的“禽兽教师”“变态教师”虽然只是少数,然而其暴露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二、问题思考: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的培育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自身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果不言而喻。一方面,从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底限来看,个别的“禽兽教师”和“变态教师”为了实现其个人的非正当目的,把学生当成是其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此时的学生在其眼中已经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只是一个个任其玩弄的木偶,此时的教育活动也只是摧残和伤害的代名词而已。教师这个职业在这里已经成了被亵渎的对象,这些所谓的教师已经成为了“戴着眼镜的白眼狼”。另一方面,从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追求来看,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又是艺术性的活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艺术化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学的完美和艺术化对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特定的心理品质,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摆脱教书匠的命运,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岗位中体验到教学生命所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快乐。试想,一个缺乏同情心和公正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班级的弱势学生群体?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其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呢?
因此,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免受伤害,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名师所带给自己成长的帮助,解决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简单的检索发现,有关这方面的相关论文相当丰富,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如何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列出了十种具体的措施: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教师不良情绪的宣泄场所、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开展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加强心理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学会自我调试、给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等。有的研究者从社会调适、自我调适和学校管理部门调适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需要自己学会自我调节,注重从热爱生活、悦纳现实,乐于交往、悦纳他人,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三个角度做出阐述。药方开了很多,服用此药也确实在实践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药方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部分都是针对教师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之后进而提出改进的策略,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在亡羊补牢。
虽然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是在教育活动这个特殊的活动领域内,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或者说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亡羊补牢,其实已晚。因为一旦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并进而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将是无法弥补的。任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将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磨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实现其目的,而更需要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这里,可以从教师准入制度开始,通过严把教师准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关,争取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和教师人事录用这两个环节里利用严格的检测手段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程度,使那些真正符合教师心理品质资格的人进入教育行业中,同时也不让一个心理品质不合格者流进教师的群体,这样才能从源头保证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建议: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健康关
利用教师准入制度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品质关,也就是意味着将教师的心理品质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教师准入过程的考核范围中来。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与确认的过程中做好教师的心理品质考核,确定只对那些心理品质符合教师要求的人员发放证书。其次在今日教师全员实行聘任制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在拟录用人员的时候也需要考察应聘教师的心理品质,确保录用到心理品质健全的人进入教育领域。只有通过这样对于教师心理品质的双重考核,才能保障每一个进入教育领域的教师都具有优秀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
1 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严把心理品质关
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自1993年的《教师法》第十条第一次明确提出,后来经过试点和经验积累,于2001年正式在全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往有了知识就可以做老师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的变革以及对教师素质的日益提高,原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对教师的要求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已经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是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的假设基础之上,认为教学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
因此,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就能够很好地胜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也只是申请者外在的硬性条件,如相应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等,而缺少对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内在心理品质的关注。如现有的《教师法》对教师任职资格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确认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教师标准的主要依据。
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师资格考核方式在今天追求高质量的教育目标之下已经难以适应。因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仅有相应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活动说到底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实践性的智慧才是决定一个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有学者指出在衡量教师职业标准中应该采用实践思维的取向,认为“必须在评价的指标中引入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关注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也是一致的。而考察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显然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因为没有合适的心理品质的参与,教学生命至多也就是一堆堆枯燥的技能技巧的衔接和展示而已。教学的生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殷切关注,对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唯此,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放光彩。
在这个意义上,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在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造成的负面伤害,同时更为重要的,通过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真正的实现让那些适合从事教育工作,并且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进入教育领域,这既是提升教师教学生命质量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2 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严把心理健康关
教师聘任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自2005年推行以来,改变了教师铁饭碗和包分配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活跃了教师在行业中的合理流动,促进了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伴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对于教师的考核也就由传统的一重考核(只注重教师的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变成了双重考核(既关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也关注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的考核)。这就是从教师准入过程中对于准教师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更多的考察和关注的是教师静态层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结构,那么在教师招聘和任用环节中则可以说是更为关注教师动态层面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后者可以成为前者在考核教师方面的有效补充。招聘环节虽然也关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但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掌握。同时也由于招聘环节相比起资格证书发放过程来说更易于实施和控制,并且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也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基于此,通过招聘环节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就理所应当是考核应聘者的一个主要内容。
通过招聘环节考查教师的心理品质,教育部也曾有明确的要求,指出:“在公开招聘新任教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考核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凡是有不良行为记录的或者经严格测评存在心理问题的,一律不得录用。”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局曾尝试采用上海市人事局资格评价中心所开发的16PF心理测试系统对新任教师进行测验,并将其结果作为录取新任教师的判断指标之一。
四、结语
在教师准入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资格证书认证环节,还是在新任教师的聘用环节,只有严把教师心理健康品质关,才能真正地做到从源头上把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人的心理品质具有隐蔽性特征,因此如何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标准加以考查和衡量,通过何种方式来加以实施就成了需要重点关注和突破的课题。某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可以用数字来加以表达。这种对于人的心理行为测量的认识也许过于乐观,但是无论如何,通过量化的方式测量和检验也好,或者是通过质性的方式加以观察和论证也罢,只要在教师的准入过程中真正地关注到教师的心理品质问题,并作出积极有益的尝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忽视而带来的种种教育伤害。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教师准入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 刘永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