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主体参与学习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道永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参与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手,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主体参与”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使之在参与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让主体参与提问,学会思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是否善于提问,不仅标志着他是否在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探究,自己去获得结论,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提问开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实践表明,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让学生主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让主体参与活动,学会探究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探索、总结、交流等活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活动是认识发生的前提。学生参与活动,表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态度与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细心地“看”,让学生认真地“听”,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放手让学生去“做”。甚至教师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钻空子”的机会,让学生去钻这个“空子”。凡是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试一试,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究,使他们知道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样,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空间,而是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多彩舞台,教学活动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也会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口问、议、讲,动脑想,动手做的过程逐步学会运用多种形式去探究新知识。让学生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让主体参与猜想,学会求知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新课程强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你也许会认为,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了,学习也告一段落了。课堂小结以后就没有必要再求新知了吗?应该有,那就是猜想。学习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如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后,学生自然会猜想到接下来要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后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猜想知识的运用。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猜想自己住的小房间的面积,吃饭桌子的面积。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去猜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猜想时要注意,学生的猜想有时可能是经过周密思考的,符合逻辑性的,但有时更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只是顽童小技;学生的猜想状态可能是积极主动的,但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教师要在学生的猜想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去合理甚至求异地猜想,使学生更具信心地猜想,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让主体参与评价,学会分析
新课程中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习中,只有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才能不断校准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只有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才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从而达到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从而分析自我学习中的得与失。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某些方面进行自我教育,使彼此之间能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参与评价,对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