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廷双 崔建学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使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
  
  1.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联合国科教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2.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思辩、归纳整理的过程,才能真正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否则,仅仅知晓问题的现成答案,思维没有得到任何锻炼,就会感到两手空空无所收获。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习动机
  
  1.巧妙设置悬念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讲到此处,我顺势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之后,饶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圆的定义”时,虽然学生刚开始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但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比较多,小学阶段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学生对“圆的定义”产生了想了解的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给予成功感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就会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进与学生的情意,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要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喜爱教师所教的学科了。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给学生讲数学史或数学家们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以及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我给学生讲过“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不仅从中受到了教育,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适当开展竞赛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大增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及时反馈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予以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成后,教师要再次“立障、设疑”,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的动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学中,当学生对形如am+an,a(m+n)+b(m+n)的多项式分解以后,再提出新问题:“形如a(m-n)+(n-m)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才能真正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再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