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奠定习作教学基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习作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习作教学的难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写作动机不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试图使习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让习作改变学生的生活,并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实践证明,恰当地激发写作动机,能使学生习作由教师的一厢情愿,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使作文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学生习作 动机 激发 生活
当前,习作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习作教学的难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中: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评讲、修改,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趣索然。还有一些教师热衷于搞“活动作文”或“游戏作文”,以为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能写好。
反思过去的习作教学,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一直重视写作方法指导,从选材到构思,甚至具体到每个段落要写几句话,但不少学生就是写不好,尤其是语文书上配套的习作练习,佳作甚少。而每周笔者布置的小作文倒是常有真情流露的佳作。原因何在呢?比较之后,笔者发现,语文书上规定的作文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关系不够密切,而笔者布置的作文题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时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正因为激发了其内在的写作动机,学生才有话要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诺曼·费瑟(Norman Thomas Feather)提出的价值,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是价值和期望的“乘积”,“人们愿意在某项任务上付出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他们期望成功完成任务之后能够获得多少价值的回报,以及如果付诸行动,他们预计能够成功完成这个任务的程度。”缺少这两种成分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有参加活动的动机产生。如果没有活动目标的价值,即使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也不会产生动机。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就得从“价值”和“期望”两个维度来进行。我们要让学生习作的价值最大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师任务这一层次。同时,我们要降低习作的难度,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坚信自己能写好作文。
一、让习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笔者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创设真实情境,让习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创设真实情境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以及需要出发。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与热情。赋予写作活动真实的言语动机。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六给出了四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展开讨论,然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文章。第一个问题是野猪吃农民的玉米,有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之后不能打野猪了。第二个问题是有人乱扔电池,个别人认为没多大危害。第三个问题是王仁同学认为《水浒传》里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因此称不上英雄。第四个问题是媒体报道“非典”病毒的蔓延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引起的。这几个问题与笔者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属于强加的讨论。笔者联系班级里不少学生爱玩网络游戏的客观情况,请学生们讨论上网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学生们据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不少学生排队放学的路上还在进行舌战。笔者则要求学生们进行“笔战”,写下自己的观点,并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还有不少男生课间喜欢追逐打闹,笔者也给他们另选了个话题:老“师一直强调课间不能追逐打闹,但有同学认为自己一直打闹也没出什么事,如果课间也看书,那不是要成为书呆子吗?”这一话题也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男女生辩论异常精彩。当然最后也转为了“笔战”。
例如,“第一次做饭”或者“做某某菜”,也是学生们经常碰到的作文题,同样的作文题材,笔者则在班级举行了一次“厨王争霸赛”,要求每个学生在家学做一道菜,并用相机记录过程,然后写成作文,在班级里交流,由大家根据作文以及照片评选出“厨王争霸赛”的冠军。
学生们写这样的作文就不再是应付教师时的搜肠刮肚、愁眉苦脸了,大家都想当“厨王”,都想拿出像样的作文来,这样的习作已经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家长们都非常支持这样的做法。
二、让习作改变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提出: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内容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做好“提醒”,让学生“觉得大有可写”。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将写作置于一种真实有用的任务情境中,以解决學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试图让学生通过习作改变自己的生活。例如,班里经常有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要求换同桌,若成全一个,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要求换同桌。这时,笔者就会在全班宣布换同桌的规则:每人写一篇“我要换同桌”或“我不想换同桌”的作文,理由陈述充分,且充满真情实感者即可实现愿望。这样的作文活动基本上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学生们非常喜欢,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习作换到了心仪的同桌。
此外,还有些学生热衷于告状,经常为同桌拿了自己的橡皮或者课间吵闹等事来告状,据此笔者要求凡是告状者必须书面写清告状的原因,叙述越具体。处理速度越快。这样一来班级里的告状率有了明显下降。学生们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告状,学会了体谅宽容他人。对于被告状者,笔者则要求他们先看告状书,然后写出相关的情况说明以及自己的错误所在,当然也可以说明冤屈。这样一来,不论是告状者还是被告状者都得到了一次练笔的机会。这样的练笔不光是写给教师看的,而且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变学生的生活。他们可以用笔抒写心中的不平事,用笔消除同学的误解或老师的批评。
在我们的循环日记中,不少学生也主动拿起笔来争取自己的权益,要求改变现状。例如,李苏同学在“给叶校长的一封信”中提出食堂的饭菜不够可口,这封信在全班读过之后,碰巧第二天食堂的饭菜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大家纷纷感慨李苏的信起作用了。 学生们就是在类似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建构写作知识与写作意义。写这样的作文,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写很多字。当然仍有部分学生叙述语言不够生动流畅,但同样充满了真情实感,流露了自己的心声,告别了从前的挤牙膏式作文。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言里还说过:“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笔者认为写文章不仅是生活本身,而且它还能改变你的生活。当写作文的价值不仅停留在得到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羡慕,还能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时。学生们怎么会拒绝习作呢?
三、用多元评价增强儿童习作的信心
传统的习作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做出的。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批改习作,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给学生的作文评出等级,写上大同小异的几句评语,评价就这样一次完成。由于不少教师是以范文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习作,这样往往打击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更糟的是,有些学生会揣摩教师的评价标准,模仿成人的思维去写作文,导致学生习作毫无童真和童趣,充满了虚情假意。因此,教师要用多元评价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
1.生生互评
互评作文,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因为同班的学生年龄相近,彼此认知程度相似,相互评价作文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亮点。因此学生每次完成习作初稿后,可以同桌互评、找好朋友评,自愿结组评。评价时,教师可先根据作文的要求,定出相应的评判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来评价,画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评语则以鼓励性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让学生快速、及时地获悉自己的习作评价结果,无须等老师批改完全班同学的作文。小学生往往争强好胜。谁也不希望自己写的作文立刻就被否定。这样,他们就能认真对待习作,而不是敷衍了事,也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口头发表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作文评讲时,学生关心的不是教师写的评语,而是教师会读哪些作文。寫循环日记以来,我们班的学生最常问的就是:“什么时候读日记啊?”被读的作文等同于口头发表,学生们都期待自己的作文能口头发表,被教师范读了,他们就会信心十足,下次写作的时候就会更加认真。所以笔者经常利用晨会课口头发表学生的日记以及其他习作,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读完之后,笔者常要求学生们伸手示意评价的五角星数,接着再让他们说说该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当然,口头发表绝非个别优秀学生的专利,有时候发表的仅是某篇作文的一个片段,甚至只是一个新颖的题目,因此一学期下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获得过口头发表。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使他们热爱写作。喜欢用笔抒发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评判文章,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板报展示
以前笔者班上的“学习园地”版块张贴的一直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优秀作文,课后,笔者常看到不少学生在那里围观。因此,笔者便将那些作文都换成自己班学生的作文,开辟出一片学生自己的写作天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家长会的时候,板报前总是聚集了大批家长。学生也在板报展示的刺激下产生更强烈的写作动机。板报展示还可以改造成“微博墙”,让围观的学生发表评论,也张贴上墙。笔者相信这将会激起学生更高的写作热情。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恰当地激发其写作动机。使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通过写作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必将能使学生习作由教师的一厢情愿,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使作文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3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