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小素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旨在从小学生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对教材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寻求小学生高效学习的快捷方式。本文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为出发点,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中心位置、教材化和人性化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基本点的阐述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究实现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有效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93-02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学效率最重要的砝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要想探究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要找出影响教学有效性因素,从问题的根源做起,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本质问题抓起。本文从教学中心的定位,教学目标的确立,数学教材的合理应用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践上浅述了自己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一个中心
小学数学改革中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俗来讲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角位置的定位,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者”的学习状态。我们知道,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庞大的数字运算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把这种难度降低到最低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最直接的目的,除了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学生也要体现出自己对知识的领导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最快捷的学习方法。另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对课堂要做好监督和评价,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是对自学结果的“评论者”,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懂得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可用单一的高标准去要求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而是要帮助在他们原有基础之上获得提高,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最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沟通,让小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二、二个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学实际内容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要考虑到该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对小学生的影响,然后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出于教材知识的目标。教材知识的目标可以称作教学的“硬件”目标,它是需要小学生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要求。该目标大致分为:制定本课堂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堂中重点、难点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向新的数学知识的拓展与迁移。
其次是人性化的教学目标。它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的人性化实施阶段。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以教材的教学目标为中心,采用灌输的形式为学生开展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个别小学生对课堂的理解程度方面存在的差距,并且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拉越大,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优等差等生的概念。为了实现“区域”教育到“全体”教育的转变,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势必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类,把课堂的教学定义为“小组”教学,给不同“小组”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个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获得“额外”的进步。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中,根据本班学生学习实际,制定了两个小组目标: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使部分学生体会用方程法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思想。)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能解答身边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课堂上,我还特别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在交流探讨中,鼓励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性化的教学目标是以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的差异为契机,以农村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为出发点,采用因材施教、小组层次教学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缩小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差距,从而促进班内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三个基本点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会把教材比作战场的“枪”,简而言之,教材的作用大于一切。而从课改的角度来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当然我们并非否认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是把教材赋予了灵活性的特征。我们知道,很多数学教材都是通用版本的,对各个区域的教学实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单一的依靠教材将会成为制约教学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数学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二次开发,将成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找出小学生学习数学教材知识的认知规律的基本点,即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引导小学生应用理性的认识去应对抽象的数字运算,实现小学生在夯实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上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懂得顺势而上,在了解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下,开展一些能开发小学生潜质的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小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先举个分数的例子,再说说自己对分数有哪些认识后,正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重视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点,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制定全面化教材的基本点,全面化的教材包含了小学生现有的数学教材,以及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有益于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收集数学素材的方法,并对学生收集到的数学素材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应用,让学生对素材的收集得到理念上的认可,从而达到全面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第三,明确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点。即以数学教材为根基,通过教材中的知识去关联数学知识的其他应用,同时也利用数学的其他应用去验证数学教材中知识的正确性,给小学生对课外数学知识的获得提供方向,让小学生的创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四项实践
(一)主动学习与互动交流相结合
小学数学在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眼里都被误认为是抽象的学科,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于是教师便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台下的“听众”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呢,作为教师单从学生的表情加以判断是不存在科学依据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提出在课堂上增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也就是说,让学生先尝试着去学习课堂内容,通过自学找到自己明白和不懂的知识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课堂学习的脉络,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例如,在讲《中位数》一课时,在教学中,首先以“平均数”为参照物,让学生体会“中位数”的意义。其次出示体育课7个同学的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掷沙包的水平?”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回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平均数和这组数据,发现相差有些大,再次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一般水平更合适呢?你能选一个数吗?”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如此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是能站在更高层次分析数据,从而体会中位数的合理性。最后提供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统计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我们关注其自主学习带给教师教学益处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便捷之余,我们又不得不考虑新的问题:班内的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大相不同,对于自学后产生的问题肯定也是各有千秋,如果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一一解答,那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它反馈出的实质是学生“教”学生的过程。通过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学习获得的资源的共享,并且也给学生营造出了放松的学习环境,为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二)农村生活性数学元素和知识点的迁移拓展相结合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生活的实际应用。我们采用农村生活性的数学元素,可以引导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生活化的思维模式,并且对思考的问题能及时的得到自己或周围社会生活的认可,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与数学相关联的事物,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知识的主动建构,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做到快乐地学习数学,自如地应用数学,从而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熟悉课堂内容,目标明确的学习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要遵循新课标理念,把“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新的课程改革还提出,在小学生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的采用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学习的实例,以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氛围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强烈的参与愿望,为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快捷途径。
数学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与生活化的学习素材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它注重的是小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又颇具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数学教学内容中知识点的迁移和拓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课程安排上,要以学生思维发展相吻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点的迁移和拓展。
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以实践、创新、迁移与拓展为指导核心,着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两个方法两个结合”即主动学习与互动交流相结合以及农村生活性数学元素和知识点的迁移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获得数学知识的自主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形成学生学习与成长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魏广清.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浅谈[J].安徽教育,1980,(01).
[2]冯桂芳.学习动机、学习自主性、自我构念与机助听力有效性的关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责任编辑刘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