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中
1.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写到了家乡特有的风俗——端午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同时了解了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再如,通过《散步》一文,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百行孝为先”,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2.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最富内涵的精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学生通过古诗文学习,可以深刻体会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要学会诚信。再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情操和人格魅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的尊老愛幼的伦理规范等。
二、把传统文化融入写作之中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内容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改写、续写、扩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学习《石壕吏》后,让学生续写石壕村一家人后来的命运,理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惜之情。再如,学习《枣儿》后,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学生在改写中理解了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明白了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传统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三、加强传统文化实践,知行统一
在一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往往仅仅学到了表面知识,却不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本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他们通过实践更好地把握情感,从而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通过传统节日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寄托。每逢佳节,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就会被牵动,这样的情愫源于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个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让学生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戴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以行动践行传统美德。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给父母洗一次脚,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等,争做懂事、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践行“百行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是渗透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个学生都做有道德的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绽放光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4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