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从文化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美术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已成为当下美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效运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欣赏教学;文化理解能力;教学策略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是当下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要点。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教师引导互动交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作品的主题内容
  在如今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在广泛的讨论和积极的交流中,自由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理解能力。所以,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作品、读懂作品,不漏掉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主题、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例如:画面以什么色调为主?画面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整幅画给你的感觉怎样?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深知,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观看美术作品时,往往不够细心,草草而过。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从视觉形象的教学原理出发,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和理解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师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还要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在欣赏中就能做到创造性地“理解”与“评价”,激发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学科融合知识牵引,使学生在关联知识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内涵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以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也应在教学内容中,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作品欣赏,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将语文学科中的优美诗词与美术教学中的形象、色彩等进行有机融合,能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满足学生文化理解的需要。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理解能力。在执教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风景如画》一课时,我将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优美的古诗词有机融合,运用已有的绘画技巧表现诗的意境。在本课教学中采取“欣赏—理解—创作—评价”的教学策略。
  (一)欣赏古诗,描绘含义
  首先,出示古诗《江雪》《春日》《山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带领学生再欣赏几幅诗配画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中国画创作。
  (二)借助古诗,理解内涵
  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分析怎样创作诗配画。通过提问“这首诗能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来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然后再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接着再用课件出示图片,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匹配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创作的特点。
  (三)以诗绘画,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首古诗?想如何表现它?”引导学生解释诗意,并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适当表扬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最后,出示作业要求并让学生实践。
  (四)展评诗画,交流感受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比较、讨论。通过这节“诗配画”表明了诗画合一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是可以实现的,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和文化魅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课堂内外相互结合,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会评析的方法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的我们深知,在教学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课还是设计应用课,或是综合探索课,最后总会设计一个让学生展示评价的教学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升他们艺术文化理解的能力呢?教师应告诉学生评价的内容,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并在评价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启发,让学生围绕本课知识点欣赏、分析、评述,用美术的语言阐述创作动机、画面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对作品的想法。在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时,教师的语言应带有启发性,启发的同时还要有方向性。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设计作品,一般都要从构图、色彩、造型、工艺的运用、绘画工具的选择、技法的使用、绘画设计意图等方面去评价。所以,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评价作业时,语言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运用美术术语。以评价画面的构图为例,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直接问:“这幅画的构图如何?”而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应该问:“画在这个位置合适吗?”“画这么大好看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在引导评析中渗透构图知识,慢慢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构图。但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这样做,而应根据当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对作业进行评价,使作业评价有重点、有侧重,同时也检验了当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完成情况。例如:在评价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车》一课的作业时,教师应将评价的重点引导到车的造型,点、线、色彩的运用和设计意图方面。可以问学生:“你设计的车有哪些功能?”“你采用的是什么形式表现?”“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等。
  比较是理解的途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品评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借助美术作品展,组织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品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或在班级中搭建优秀作品展的交流平台,通过对作品的互相品评,发现自身作品的不足以及他人作品中的美,使学生在提高自身美术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大自然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美术文化理解能力培养的最佳舞臺和最丰富的教科书。美术是视觉艺术,它的创作灵魂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步入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让学生尽情地感受自然之美,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老师从旁点拨和引导,无论是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是生动的社会实践,在给学生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会给其带来心灵的震撼,使其萌生审美的情愫,产生一定的审美情感。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文化理解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艺术欣赏知识的传授,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化理解的兴趣,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和感受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线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努力探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有力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梁爱娈.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149
  [2]聂金琼.分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69-1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