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大致脉络,分析文章结构,从而达成对文章的理解,促进自身学习质量的提升,而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感知文章,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将文章当作一个独立、有生命的个体,深入研读文章内容,细致分析文章结构,清晰把握文章脉络,最终解读出文章中蕴含的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能够改变之前阅读不受重视的教学状况,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探寻文本导入,开展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就如品一壶好茶,开始时并不会感到特别,只有经过细细品味、深入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感悟,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探索文本细读的切入点,从文章的关键字句入手,降低学生文本细读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若学生在进行文本细读时没有找到切入点,就会出现细读文本却一无所获的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文本细读。例如,在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粗读文章,带领学生寻找文章中的关键字眼,“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短短的两句几乎概括了文章的所有内容,为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只做实事,没有必要绝不轻易开口的闻一多先生,为后文的描写打下了基础。后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凸显了闻一多先生的研究学问,“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又描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通过这些关键词句,闻一多先生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学生自然能够更好地分析文章中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把握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品味关键词句中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探索,提高学习质量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部分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在课堂上往往是带领学生粗读一遍文章就为学生讲述知识点,学生缺乏探索文章结构的过程,学习的自主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阅读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新时代的教师虽然重视起了阅读,但也多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缺乏对学生的引导,若是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持续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保证学生的文本细读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能在保证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让学生少走弯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索。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就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学生进行探讨,给予学生启发,可以向学生提问:“文章中祈祷的钟声敲响之后,韩麦尔先生突然脸色惨白,这反常的表现是因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会在黑板上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等,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关键字句开展阅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重点,使学生能够通过细读了解到文章中蕴含的内容,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注重情感感受,加深学生理解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在当时的所想所见,通过细致地描写及巧妙地排列等方式表现在人们面前,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若是教师忽视了文章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文章中蕴含的知识,那么学生就很难深入地理解文章,无法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反之,若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身代入文章之中,就能够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北冥有鱼》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意境?”“阐释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想象出“北冥有鱼”“怒而飞”等画面,让學生与文章产生共鸣,感受文章中庄子所表达的逍遥的意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全面细致地分析文章,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更加努力地探索文本细读的有效运用策略,提高其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倾听文本细微的声响——细读《老王》[J].语文教学通讯,2015(08)
[2]周冬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樵舍镇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3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