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培养思维能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点滴体会。
一、在学生认知起点处设计问题,诱发思维
数学知识之间都存在前后联系,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也不例外,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学生认知起点,在认知起点上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思维,尽可能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是学生在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前,我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创设求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的情景,引入求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并设计如下问题:(1)怎么求三角形面积?(2)能不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式使用的割补法,转化为效果的图形?(3)红领巾是等腰三角形,如果不是等腰三角形的怎么办?(4)如何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按照“未知→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受到如何从已知到未知数学思想方法的锻炼。
又比如,在教学 “圆的特征”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圆的特征,在课堂教学时,出示课件,“在小动物乐园的骑车比赛。你们猜猜谁能夺得冠军呢?”我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开始播放多媒体,坐在圆轮车上的小动物非常平稳,车轮滚动得很顺畅,最后夺得了第一名,其他不同形状车轮的车子运行得很不顺畅,运行吃力,上下颠簸。这样的情景把学生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了,证实了他们的猜想。学生猜对了,屏幕上出现“同学们,你们真棒啊!”的字眼,并加入掌声。学生在开心、幽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们肯定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车轮的车跑起来不会上下颠簸,而其他形状车轮的车子却摇晃得厉害呢?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诱发了,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质量也就得以提高。
二、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启发思维
几何形体特征的认识,是几何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设疑、有目的地进行思维引导,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思索。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就要求学生由线想到面再到体。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并提出问:(1)这个长方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面积各是多少?(2)教师再把长方体放倒,并提问,这时的长、宽、高又各是多少?前后、左右、上下的面积又各是多少?(3)教师再把长方体倾斜,再提问,这时的长、宽、高又各是多少?前后、左右、上下的面积又各是多少?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剔除非本质属性,防止学生机械套公式产生计算实际面积时的错误。又例如,粉刷一间教室,粉刷的面积是多少?解答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得判定所求的面积是由哪几个面(扣除门窗面积后)组成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深化新知识处设计问题,活跃思维
师生共同探究一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经历“为什么学习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处”“它与其他知识点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疑问,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就牵涉到学生能不能真正理解与深化知识,完成知识建构的关键点 如:教学“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时,可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一个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圆锥体的底面积是圆柱体的几倍?(2)一个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那么圆锥体的高是圆柱体的几倍?(3)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吗?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真心掌握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完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梯形面积”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一块一边靠池塘的直角梯形菜地上围篱笆,已知三面的篱笆总长为60米,求这块梯形菜地的面积。若按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无法解决,怎么辦?激发学生思考,得出篱笆全长60米减去梯形的高20米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引导学生不死套公式,离了公式就不会解决。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深理解,培养思维灵活性。
四、为提高解题能力设计问题,拓展思维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计算公式,更要培养空间观念。克服定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高质量的思考题,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完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体体积”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教师出示一个有刻度的圆柱体量杯和一个圆球(量杯的直径大于圆球直径),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个没有标明直径的圆球的体积?启发学生思考。又例如,在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长为10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学生一般求法是:
(8×4-10×2)÷2=6(厘米)
我不满足,提出: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呢?学生通过思考后,又想出了如下两种解法:
8×4÷2-10=6(厘米) 8×2-10=6(厘米)
这时,我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解这道题时,能不能只考虑到它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又列出这样的解法:
8-(10-8)=6(厘米)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时时处处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让枯燥乏味和抽象的几何知识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化,激发起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诏安县深桥中心南阳小学 福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