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评价为驱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平台;评价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082—01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1. 资源数量巨大,但优质资源难求。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都十分重视,投入不断加大,各级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相继建立并投入使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选入标准,其中有一大部分资源存在着重复或质量不佳等问题。如果要从中找出一些比较优质的资源,就必须经过一定的筛选和甄别。而筛选和甄别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的,这对于一些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2. 共享资源库不多,信息壁垒依然存在。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内,各省、各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都缺乏共享性,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绝大多数资源库都需要在登录认证后才能下载和使用。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校与校、库与库之间互不相通,不能做到资源共享,重复建库已成为自上而下的恶性循环。信息壁垒的客观存在,导致每一个学校只能自己建设数字化资源库。
   3. 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城区学校配备的数字化资源比农村学校要丰富得多,农村学校除了教参附送的光盘外,基本上没有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包等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很多农村学校因缺少建库费用和建库指导而放弃建库,教师只能通过网络零星收集或付费下载一些容易得到的资源来开展教学。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1. 资源利用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明显的转变。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PPT上课为主。PPT是一种整合度较高的资源,它整合了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且比较容易编辑和修改,很受教师的喜爱。但PPT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仍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为主,无法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节奏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PPT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2. 教师缺乏资源搜集意识和平台支撑,优质资源无法得到保存和分享。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教什么内容就找什么资料,等课上完了就不管了,缺乏资源搜集意识,经常出现下次要用再重新找、再找却找不到的现象。加之没有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支撑,许多整合后比较优质的资源并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学习资源较多,但应用效果不明显。教学资源中有许多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如“微课”,教师可以推送给学生,但学生“看了没有”“看懂了没有”“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很难作出判断和评价。又如,对于“学案”、“练习题”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大多是将其打印出来后分发给学生完成,要评判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掌握程度,还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检查和批阅,很难做到及时评价和激励,因此,其应用效果不明显。
   三、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
   1. 转变教学模式,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教师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转变教学模式,以“评价”为驱动,将教学的重心落到“学”上,形成学生课前“微课导学”、课堂“难点答疑”、课中“竞赛练习”、课后“巩固复习”的新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强化教学资源管理,有利于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管理功能,将自己整合好的资源提交到平台上,供自己或其他教师借鉴和使用,长此以往,将形成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利于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开通学生自助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通过自助学习平台,自主进行“看微课”“做練习”“模拟考试”等学习活动,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学生创造灵活开放的学习空间,并极大地延伸教学的时空。
   4. 以评价为驱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数字化教学平台以评价为驱动,评价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评价系统实时关注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即时的评价,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学生达标则教学继续,不达标则鼓励学生退回到上一步继续学习。教师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当所有学生达标和所有的教学环节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章节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