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院校网球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精神、娱乐等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运动健身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网球运动,目前已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在一些独立院校中,网球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背景下,也对网球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独立院校网球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独立院校;网球;教学改革;发展策略
  在众多的球类运动中,网球是人们比较喜爱和欢迎的运动,在国际大型体育竞技赛中,中国选手李娜数次取得傲人成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国的网球竞技水平。目前,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将网球运动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关键性内容,由于这项运动兼具高雅性和时尚性,因此也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对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有帮助[1]。
  一、独立院校网球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很多院校都是将网球作为选修课程,选择这项运动的学生基本以低年级为学生为主,但由于学生平时的文化课程较多,因此经常会使选修课程时间受到挤压,学生真正接触网球的时间十分有限,整体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网球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受到教师水平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导致很多预想的网球课程都无法正常开展,在此情况下,也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产生了直接影响。个别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即可,但实质上,学生在真正上场之后,经常会感到手足无措,频繁暴露问题,由此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严重影响。
  最后,在当前的高校网球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教学水平落后的问题,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是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此情况下,也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2]。
  二、高校网球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網球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将会对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为此,高校在进行网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便是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第一,学校可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第二,教师也要有自我提升意识,利用课余时间对自身素质水平进行提升,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网球运动的知识体系较为独特,且应用性较强,为此,高校在进行网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对现有的网球运动器材进行高效合理应用,使学生对器材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所了解,对课程科目进行合理设定。最后,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外内外先进教学思想进行借鉴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灵活的应用于教学当中,提升教学效果[3]。
  (三)创新教学方法
  1.错位转换教学法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要求,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第二,教师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并非"主导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挥的平台,使其明确学习动机;第三,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和缺陷进行剔除,强化教学改革,推陈出新。
  2.情境教学法
  即在实践教学中,由教师通过合适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取得理想成绩。在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准备,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网球运动产生心理共鸣,如此更加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生逐渐对网球运动产生热爱,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实践当中,与教师和同学共同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球综合素养[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高校网球运动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提升网球教学质量的有效建议。总之,网球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运动,对于高校而言,若想确保网球教学质量,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网球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网球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景黎.新课标下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的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4(10):159-160.
  [2]李亮,刘艳.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网球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8):449-450.
  [3]雷斯颖.动商视域下高校网球教学改革研究--重庆地区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3):814-842.
  [4]王建伟.普通高校网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4,6(4):434-47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5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