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小学进城务工子女数学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随迁至县城学校就读,这些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县城孩子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特别是数学课程。数学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学习、生活情境,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环境的原因导致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素养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从学校学科教学的目标来说,应该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进城务工子女;创新意识;自主学习
一、学生要树立正确学习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和教学的目的来说,老师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逐步具有更高的素养、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从小生活在农村,所学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理解和运用到生活当中。而家长所学的知识也不多,就算想要教育子女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所以教师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作为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在平时也要多在上课期间穿插和生活有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让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小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表面上没有语文、英语等学科有趣,多数进城务工子女不喜欢上数学课,不知道怎么学,怎么理解,造成成绩差,自然而然也就不喜欢这门课程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所以,数学教学还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1.爱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老师更要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给以信任、鼓励,在他们解不对题时、说不标准普通话时、字涂抹得很模糊时……我们老师要有耐心,静待他们融入班级集体,鼓励其他孩子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用爱心教化他们,使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2.精心备课,化枯燥为有趣,让他们快乐学习
数学知识本就比较抽象、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只有更好地准备教材,才能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尤其要结合进城务工子女的知识基础,利用自己的经验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知识原来这么有趣,老师讲解的全学会了,发自内心地喜欢你。
3.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开小差的时候,先暂停一下讲课,给学生讲个和这节课相关的故事或笑话,学生肯定一下子就来劲了,而且全班都会积极回应你。还有老师可利用进城务工子女好奇的特点,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既传授了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培养务工子女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更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更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
1.创设情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创设丰富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心理,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需求,使其真正对数学这门课感兴趣。
2.动手操作,激发他们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再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弄一个动手能力竞赛,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完成,参与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过程中,更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使学生更想学习知识,激发自主学习潜能。
3.运用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自主学习
多媒体的教学为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那些抽象的知识可以动态演示,直观操作,比如在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要讲的内容和实物联系起来,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一起通过操作和演示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肯定一下子记住了这节课的内容,而且还会觉得很有趣。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环境的改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关注、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幸福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林.进城务工子女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1):73.
[2]薛承.在数学教學中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德育教育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4):86.
[3]杜俊梅.农村初中学校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8,28(5):175-176.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