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分析及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智障学生属于国家的弱势群体,我国也建设了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公共环境、教育职场中都提出了较为人性化的政策,加强对智障人士的关爱。尤其对于特殊学校智障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更要注重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消除学生的自卑、消极心理,使智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简要分析有关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并探究如何针对智障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
關键词:智障学生;思维特点;教学策略分析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严谨性的自然学科,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身形成数学思维和逻辑的过程。但是相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智障学生在完善自身的逻辑和抽象思维方面能力较低,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大。如何利用生活数学帮助智障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生活数学可以使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使枯燥的知识更加丰富有趣,这是智障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方法。
一、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分析
智障就是在智力认知上存在着一定障碍,先天因素以及后天环境都会对人的智力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大脑本身发育不完全或者是受到创伤而产生的智力障碍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思维等一系列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校以及教师要从小就对智障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教育,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智障学生的症状,提升智障学生的智力程度。智障学生的智力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智力低下,思维和行动能力都相对迟缓,心理存在着严重的自闭和自卑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智障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付出更大的耐心和关爱来开展对于智障学生的教学辅导工作,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二、对智障学生开展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是相对抽象、枯燥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单一的数字和图形都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智障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活化、丰富化的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化的情境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智障学生讲一些丰富、有趣的小故事,大多数智障学生都会在思维能力或多或少的影响下对故事情节存在一定的兴趣,数学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作为教学的材料资源,不仅能够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还能促进智障学生尽快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加减法知识来开展数学教学,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去采蘑菇,教师采了3个,学生采了2个,两个人一共采了5个,教师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用身体比划,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3+2=5。
(二)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开展数学教学
一般而言,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最终也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到处可见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和信息。比如,在商场购物、称量体重、购买物品等,这些生活化的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技能。因此,教师在引导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挖掘周围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研究课本教材,充分地挖掘其中的生活化资源。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其中的内容都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编制的,比如年月日、元角分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和观察日历,标出自己的生日。另一方面,教师除了要挖掘生活教材之外,还要带领智障学生分析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能够体现数学知识的情境或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技能。例如元角分的知识,拿出纸币一元是十角,一角等于十分,让学生在直观观看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完善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地应用在一些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能提高智障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讲解完知识以后带领学生在班级或者校园之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数字概念后,可以让智障学生亲自数出课堂中有多少个风扇和电灯。再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多多使用数学知识,联系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毅力来教导智障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创设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化的素材进行实践操作,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智障学生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探讨,2017(12):23-24.
[2]钟连波.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6(21):12-13.
编辑 刘晓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7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