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推进核心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一项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环节大致可分为: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师的自我提升、考评重心的转变等方面。其中,课程实施改革是主体、考试测评是框架,要认清素养教育同应试教育的利害,健全核心素养教育考评标准,改进完善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体的教育课程改革是本项举措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15-01
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和学习一直以来就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贯彻新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一问题作探讨。
一、由“硬性灌输抽象概念”转向“立体印象启发式记忆”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我们采用的是硬性灌输的方式去传授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而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如何让学生们受用,如何让学生们拥有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求知兴趣。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种启发性简化记忆的立体印象法,如: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催化的同时加热到170摄氏度会产生生成乙酸乙酯及水的酯化反应,这个知识点可以联系民间谣传的醋可以解酒,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酸和乙醇的反应条件相对与人体而言太过于苛刻,无论是加热到170度还是浓硫酸都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这个例子将抽象的酯化反应拿到人体这个立体的事物中去剖析,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点本身的记忆同时也勾起了学生们对于类似知识的求知欲甚至是对整个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知识”,注重营造学习情境自主性、发散性
以往的化学实验都是老师按照书本要求预先设计好的实验原理,然后按照固定实验步骤,使用固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进行固定的操作,得出固定的结论,学生长期以来固步自封,形成固有的模式,不懂得变通,所以老师可以将实验的目的作为实验课题,让学生们自主的去设计实验原理、步骤、变量、方法、器材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原理论证的严谨性、可行性。
例如: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气体,有的学生就会选择将混合气体通过制热的碳层的方法,目的是想利用碳的还原性,将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但是由于木炭还原是吸热反应,需要很高的温度,中学的实验室条件不宜实现,而简便可行、效果好的方案还有:让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或者通过氢氧化钠液体,或者通过碱石灰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评重心的转变
(一)依托素养教育考评标准进行考试评价
依托素养教育考评标准进行考试评价较传统的考试有较大的区别。一方面,考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表现于字面形式,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素养教育考评标准使多学科交叉考评方式得以实现,使学生更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应用。例如:多学科之间交叉使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都会有充分的体现。素养教育的考评标准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特性制定,以此来实现素养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二)推动“命题教育”向“实用教育”转变
多年来,教育界对应试的毒瘤“高考”等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工作,虽然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命题的管理和评分的偏差,完善了考试的流程,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的去思索,近些年来高考考试的考点和命题的内容是否能够测评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考试的内容需要改革,要从字面考评向素养和能力方向考评。例如:命题时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性密切结合实际,尽最大的可能给学生营造出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去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给出创造性的和开放性的答案。
四、結语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这是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实践者思考最多、挑战最大的问题。有人说什么是素养?当你把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养。今天学生们在课堂里学习化学,目的不是让他们成为化学家,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益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为了能够让未来一代在化学中得到终身受益的营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就要以素养的视角去探索化学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9-32,73.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3]陈其英.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9,(11):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1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