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国人饱受创新能力低下的诟病,中国孩子想象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我国孩子的想象力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着重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具体措施。
關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创新能力。对于创新来讲,没有想象力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国人饱受创新能力低下的诟病,因此中国孩子想象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进步,也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措施。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全身心参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的篇目都是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些篇目描写美好的祖国河山,或是抒发父母子女真爱之情,或是一幅生动的动态的情景描写。对于这些课文,学生一定要熟读、读透、读出文中的情感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的内容变成学生脑海中的一幅图画,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我们学习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课,文章描写了鸟儿的世界。学生只有多加朗读,才能读出文章中鸟群纷飞的场景,只有把学生引入到这个场景中去才能促使学生去想象南国中有这么一个榕树群,有这么一个鸟的世界。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利用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听鸟的纷杂的叫声,再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么一个场景。这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
二、巧妙运用小学课文插图,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增添了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直观,为学生所喜爱。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充分发挥和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插图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味稳重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我们所学习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中的插图,形象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地趴在火中的场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观察烈火的燃烧、观察邱少云的表情。让学生去充分想象在烈火中的邱少云是怎样忍受剧痛,壮烈牺牲的。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体味烈火中的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去体会他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这样进行插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培养。
三、以故事作为激发想象力的催化剂,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有着“创造”的先天优势,这便是编故事。编故事的时候不仅仅考验学生的想象力,还考验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一个故事要编得好玩,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故事要在好玩的基础上编圆满,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都是一些文学精品,这些文章往往为了追求简洁,不可能对某件事、某个情节进行过多的描述。虽然详细的描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这样的描述在文学上是累赘。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构思、连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进行想象再造。当然,这种想象不是盲目地扩展情节,而是围绕文章中心“添枝加叶”式的想象。
例如,我们在学习课文《台湾蝴蝶》中,作者说蝴蝶有四百多种,但是文中只着重讲解了三种。笔者便“借题发挥”,让学生去写出课文中已有的三种蝴蝶之外的蝴蝶,题材不限。在下堂课开始的时候,便有许多学生加上了自己的作品,如记叙文《我和蝴蝶的故事》,有说明文《家乡的蝴蝶》,有小说《我是蝴蝶》,甚至还有诗歌《美丽的蝴蝶》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被大大地拓宽了,也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你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还你一片森林。
四、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是想象的动力和翅膀,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具体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语言描述、现场表演、展示图片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取丰富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作者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学生的想象力不全是先天具有的,更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张晓辉.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想象的探讨[J].福建基础教育,2010(3).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