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音乐的教学当中,审美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关于音乐的审美,既包含了学生的听觉能力训练,也包含了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要知道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训练而成的,每一个学生在接触音乐之前,都是一张白纸,而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于音乐情感体验的直觉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审美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对自身所欣赏的音乐艺术进行表达。结合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审美教学毫无疑问是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学习音乐之后,能够获益最多的一种能力。在小学音乐的教学当中,我们常常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课之前,大部分尚未接触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因此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是一种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在小学音乐的教学当中巧妙地将审美教学的内容融入进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热爱欣赏高雅音乐,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这是我们今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一)参与性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参与性是最基础的一个原则。学生只有良好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审美意义,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音乐与艺术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音乐当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音乐的审美。将参与性融汇到我们的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精心地为学生设计引导和主动参与的活动环节,包括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建设,对音乐内容进行表现,以及对自身的想法进行音乐创作等等。参与性的原则保障了学生在音乐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审美是一项主观的活动,学生只有充分在音乐学习当中拥有自主权,才能够将自身的感觉带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教师在这过程中是引导者和策划者而不是裁判员,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但是却无法最终决定学生具体产生何种审美形态,这也正是音乐审美的特殊之处。
   (二)情感性
   音乐是一项关于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演奏过程当中,欣赏者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带入到整个音乐的流动当中,从而打开自身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激发个人内心情感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主观因素是审美的最终动力和直接源泉。本着情感性的原则,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花,全面地开启学生心灵之窗,使得学生在情绪的激荡当中体会到美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师生交流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艺术不是机械的说教,审美也不是枯燥的灌输,教师需要凭借音乐这一内容进行审美信息上的交流,双方的地位必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够通过自身的身份向学生强制灌输某种观点。只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当中,学生才能更好激发自身的情感,享受其中带来的美的体验。
   (三)愉悦性
   从古到今,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活动最重要的体现,是因为它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这与人们的内在需求是相契合的。审美是要求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的主观意象相契合,符合主体在想象过程当中的某种审美期待,这样参与者才能够在审美活动当中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让学生去激发自身在学习音乐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快乐体验。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愉悦性并不是说,只要学生体验到快乐即可,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一种深刻的理解,在深度分析音乐作品和自身情感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通透与共鸣,由此而产生愉悦的体验。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为学生构建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我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习惯,并不是一种临时性的教学策略,而是一种全局性教学原则。这也就是说,从我们的音乐教学一开始,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就音乐教学本身来说,这样的效果其实很好实现,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同时也很容易烘托氛围,只要教师的方法得当,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愿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举例来说,在第1节音乐课当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音乐小游戏,让每一个学生快速地介绍自己。具体来说,教师在第1节音乐课当中,要先向学生做自我介绍,这时教师可以用歌唱的方式一边打节奏,一边将自己的名字爱好等内容唱出来。就是在自我介绍完成之后,将自己刚刚做自我介绍的这种形式的内容框架和节奏韵律规定下来,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比如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首先要说到自己的名字,然后要说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提到自己的年龄,最后要向大家问好。在每一个学生做自我介绍时,教师从旁伴奏同时带领全班同学一起为这名同学,通过鼓掌的方式打节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最快地让学生完成了教学上的破冰,同时还让学生以最简单的方式感受到了自身对音乐活动的参与,体验到了音乐的快乐氛围,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活动的展现当中。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特质,在音乐教学当中,这种方法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教学上的便利。
   (二)引导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流露
   毫无疑问审美教育是需要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的,但是很多教师在过去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误解了情感教育的内涵,将煽情当作了情感教育。事实上,煽情可以达到与真情实感类似,甚至更加激烈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情感引导是畸形的。
   其实,教师走入煽情的误区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并不容易。具体来说,首先我们需要找到音樂作品当中与学生日常经验相关的内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因此我们很难直接找到这种相关性。这时教师就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的经验当中逐渐找到可以进行情景代换的内容,帮助学生去理解音乐当中的内容。其次,在学生理解了音乐中的内容以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去体会其中的感情。在这个步骤上,教师就很容易陷入煽情的误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情感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立刻展现出与之相同的情感状态。很多情感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接触才能呈现,我们需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中情感产生的逻辑,以及典型场景。审美教育之所以是一种会影响学生终身的教育内容,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将审美的技巧和理念传达给学生,而真实的情感触发则会散布在学生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使其一生受用。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蝉虫歌》这首歌曲,想要在这首歌的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就需要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中究竟在描绘怎样的情景和心情。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理解蝉虫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蝉出现意味着什么。然后我们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地方背景,这首歌是侗族大歌,也就是传统老歌,结合其中的内容,应该知道这是一首春耕时唱的歌。
   然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农事,因此其实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耕种对于农民的意义的。这里我们就可以在课前先制作一个视频,在视频中,我们插入侗族春耕的景象,然后在背景音乐中插入这首歌,随着歌声的演唱,侗族农民种植的庄稼逐渐成长为了成熟的粮食,这时学生就直观地了解了侗族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整个过程。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在刚刚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自己什么也不会,然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最终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这时的心情就和农民丰收是一样的。而农民每一年在春耕时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最终就会有好收获,因此听着枝头的蝉声,也会觉得十分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将学生的经验嫁接在了歌曲的内容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情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学生会随着经验的增加逐步深入理解这种情感内容,形成一种审美体验。
   (三)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愉悦感
   音乐审美的愉悦性并不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学生感受到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是指学生在体会到音乐之美之后内心获得的平静与升华。虽然我们强调愉悦性,但实际上达到这种审美愉悦的过程却比较痛苦,它需要学生经历一个塑造自身思想,努力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同时,也可能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资料,这些步骤都是很耗时且痛苦的。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安排《其多列》这首歌曲的教学。这是一首云南哈尼族的儿歌,讲述的是关于哈尼族的儿童捡树叶过程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时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捡树叶这一件小事也能够值得写到歌里,同时,其中的很多场景也会让学生感觉十分陌生。这部分的内容就需要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相关的资料。比如哈尼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信仰、何时被解放等等。当然,单有了这些了解,学生的感觉顶多是比较新奇,即使由此而产生了兴奋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愉悦感。与之相伴的,我们还需要继续让学生去思考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比如哈尼族的孩子以前是没有学可以上的,而现在可以上学了,所以很高兴。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地思考,学生最终才能够直达音乐创作的背景,理解其情感表达背后的原因,只有长期这样的积累,学生才有可能形成这内心的愉悦感,以审美的目光去看待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审美教学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小学音乐的教学来说,我们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形成审美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努力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并且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只有在这样多维度的引导下,学生的感知才能够逐步打开,乐于去接纳音乐、感悟音乐、欣赏音乐。在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之下,学生最终会得以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素芬.讓学生尽享音乐之美[J].成才之路,2012(17).
   [2]刘凤英.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J].新课程(上),2012(10).
   [3]杨霞.用音乐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J].北京教育(普教),2013(7).
   [4]阿镗俐.音乐之美阿镗乐语[J].音乐世界,1997(3).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