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资源型微课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所青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应用微课,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为教师开创了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新途径。教师深刻理解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从实际案例着手,开发问题探究型、思维训练型和能力提升型微课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全过程中应用微课至关重要。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开发应用
在当今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快捷与传递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极大方便,伴随微时代的脚步,微课也逐渐走入教育界的视线。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全面实施,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各种教学资源犹如雨后春笋般充满生机与活力。微课作为信息科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有其出现发展的必然意义。“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注重强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我们“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应用微课资源成为必然。微课由于自身短小精悍的课程设计和广泛传播的特征,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热切关注,成为当今教育下发展最快、收效最好的教育资源之一。
一、深刻理解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其意義
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将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微课的类型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多种类型。
微课的特征有:①主持人风格性。可以以主持人身份出镜,配以话外音;②媒体展示性。可以以视频、动画等媒体进行展示播放;③用时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④教学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⑤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⑥教学设计完全精心而信息化;⑦案例经典。真实而具体;⑧凸显自主学习。完全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⑨微课制作简洁实用。以实用为宗旨;⑩与相关材料相互配套。微课可以配套于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①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非常简单实用。②微课制作,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成长。③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相同地域、相同学段、相同教学环境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④微课适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微课是教学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最好的形式之一,合理使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师知识管理,既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也可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录制的微课可以课前展示,也可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进而减少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工作量。
对于学生而言:①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而掌握该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行巩固。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微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③有条件的学生也可制作微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除因其可以跨时间、跨空间进行网络传播的特点,其完全符合现代教学中移动学习、碎片学习、翻转学习等需求,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进行反复学习以外,也为家长提供了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可能性,因此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关注。
二、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
1.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如何能够推动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将是我国教育值得深思、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深刻理解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的基础上,从实际数学教学案例着手,探讨问题探究型、思维训练型和能力提升型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
(1)问题探究型教学资源开发数学教学始于概念的学习,对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中生来说,数学概念学习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感性到理性的探究,为进一步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在学习数学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章节中二次根式的定义教学时,课本通过求“面积为3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一个长方形的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平方米则它的宽是多少?”得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和接下来二次根式性质和运算紧密相连。传统教学采取直接定义,学生只能硬性记忆。此时教师出示的微课,从根号是用来干什么的入手,动画演示三个实际问题,“求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1的斜边的长度”“5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正方形草地面积为S的边长”的求解过程,形象化成小工厂的房子,求谁的算术平方根就把谁放进去。学生通过微课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结合问题的探究、互动,加深了对“开平方得到的特殊式子即二次根式”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体验二次根式概念的形成过程,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2)训练思维型教学资源开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科学家将其喻为思维体操。数学习题的解题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思考,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微课短小精悍,易于课堂教学整合,对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等相关内容之后,在学习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极大值内容时,数学课本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章节所给出的应用题文字部分偏多,教师分析解题思路时就容易陷入冗长的讲解中,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相比之下,微课通过“用20米栅栏,以一边长为12米的墙体如何围城最大面积的长方形草坪”为例,首先理清题目的条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代数语言,在此过程中从如何表示长方形草坪面积y与长方形草坪的宽x的数量关系入手,经过动态化的图形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确定草坪的长和宽的取值范围,从而列出y=x(20-12x),4≤x<10。然后把求最大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相应二次函数图象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的值加以解决。本节微课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题目所涉及的变量及相互关系直观易懂,为学生求解二次函数最大值问题理清了思路,既给学生留下了印象深刻,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再结合课本中其他题目的练习,学生对诸如求最大利润、最大高度等一类的最值问题,就会应对自如。 (3)能力提升型教学资源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微课既自主灵活,又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章节,在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一系列综合应用题时,常常需要联系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课本上却没有涉及,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模块化的微课“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和对称性”“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解题需要,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微课,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相应的微课,通过应用题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2.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在众多教师最初认识了解并学习微课时,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學任务、比赛而已,是完完全全出于这样的目的设计和制作微课作品的,往往容易忽略微课的受众主体,忽略了学习内容本身的适用性。以往传统的常规数学教学基本都凭借课上教师传授知识与课后学生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通过背诵概念、公式等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并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应用练习达到巩固掌握的效果。然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线上教学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数学是一门以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其内容的抽象性、体系的逻辑性,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学习起来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微课教学资源的应用应贯穿于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核心知识(概念)讲解、过程演示、课后总结等全过程。除了拓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外,更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初中数学中的微课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模式必须建设初中微课教学资源库与微课教学平台。建设初中数学微课资源平台能够有助于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实现交互管理,一方面能够减少同一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微课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在建设微课平台的资源库时应考虑到初中数学学科在不同应用情景的微课资源,资源库里每一个资源包除包含有微课课程视频以外,还应该包括教学设计、分层练习、效果反馈等,形成系统的教学支持资源,最终使微课资源有效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
总之,微课的引入,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授课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压缩常规课程、黑板搬家、微课与现场学习不相融合的现象。本文仅从微课辅助课堂教学角度,探讨了问题探究型、思维训练型和能力提升型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微课全面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这一新型资源真正服务于现代教学,微课必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陈琦.智慧教育下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2).
[2]单巨东.智慧教育下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5).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