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互动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模式应用极为广泛,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厚爱。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普遍运用了互动教学法,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获取知识,真正体会到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乐趣。浅析了互动式课堂的含义,介绍了构建小学语文互动式课堂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含义;策略
一、浅析互动式课堂的含义
互动式课堂重在营造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和协作探究提供一个良好平台。此处所讲的互动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其二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从本质上讲,都应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方能凸显出意义所在,由于以往教学模式中学生动往往都是被动听从教师指挥的,而不是学生自发性地去动。在互动式的课堂中学生既可以相互交流,也能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既要有单独的学习和思考时间,又要有分组协作探讨的时间。使学生自身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在集体中获益和成长。并且互动式课堂也能够为每位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语文教学更具全面性。同时要求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更加有助于互动式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构建小学语文互动式课堂的具体对策
(一)注重多元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1.通过引读、对话和评价等形式进行互动
通过引读的形式加强课堂互动。引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展开朗读,使学生在文章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生字和生词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运用对话的形式加强课堂的互动。对话形式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和学习课文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来表达出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重视评价使互动式课堂得到升华。以往的教学评价通常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高效的互动式课堂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身评价,学生互相进行评价等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使学生在这种全面的评价中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且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和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通过评价也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首先可设定一个辩题,让学生围绕辩论主题展开辩论比赛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在该种形式下学生互相辩论,积极主动的互相交流和思考形成良性循环,这其中既有团队协作又有独立思考,学生自己的想法也能够获得充分的表达和体现,继而实现学生间的有效互动。也可依據语文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游戏的形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游戏具备显著的互动性,也切实符合小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在游戏过程中师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并更加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新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同学通过角色扮演有效增强课堂互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和描写的情境,让学生亲自饰演文章中不同角色,继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
(二)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效推动课堂互动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是保证教学质量,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积极努力地处理好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不断推动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有效推动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挥和表达自身观点,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展开良好的互动沟通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让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
学习互动中的关键部分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互动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互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互动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学习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来展开互动教学。教师在学习互动中应作为引导者,不能成为主导者,学习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所得到的学习体验或是学习是需要自己来完成的,解决问题也需要自己去努力,找到思路,用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在没有主导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会开动脑筋,积极地进行思考,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要给学生提供能够进行互动讨论的学习资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让学生自行去选择。整个互动过程,教师都需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陈丽.小学语文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J].现代交际,2015(7).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