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会孩子深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的印象中:阅读课就是讲课文。新课改指引下的语文课,需要我们跳出旧框架,更多的来教会学生“学语文”。利用阅读课,让孩子学会深度学习,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阅读课;语文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的印象中:阅读课就是讲课文。学习新课标以后,我感受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已不同于从前,要从以前的模式中跳出来,换一种眼光、多种角度来看待阅读课。
阅读课,特别是高年级阅读,并非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要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读与写的结合。读,不仅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中人物形象、精彩语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方法,为可持续发展蓄力。
以《黄山奇松》为例,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针对容易读懂的课文,我想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懂课文上,而可以立足学生的实际适当拓展。
拓展一:让学生了解表达顺序。新课标明确指出第三学段“在阅读教学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清课文表达的思路很有必要,有助于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表达顺序。本文的表达顺序非常清楚:总分总。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情有独钟”一词,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再抓住“处处都有”感受奇松的多。课文的结尾处紧扣“千姿百态”一词,总括了黄山奇松姿态的多种多样,并与课文第一段形成首尾呼应。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发现文章的篇章结构。
拓展二:让学生了解表达方法。我让学生研读课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一段的构段方式,学生很快发现了,是先总后分的顺序。接着,我让学生用括号分别找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并逐个体会它们的“奇”,并用“因为(),所以被称为()松。”的句式,训练学生说完整话。这样做,有助于加强学生围绕中心具体展开描写的印象。然后,我还让学生分别数一数描写这三种名松各用了几句话:描写迎客松用了3句话,描写陪客松用了1句话,描写送客松用了2句话。顺势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相同的笔墨来描写呢?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是三大名松中最有名的。”我随机马上点拨:“是呀,你想到点子上了。我们写文章时就要讲究‘详略得当’。特别重要的,就要花重笔墨展开描写。如果笔墨相等,就分不出主次了。”至此,学生已经在交流与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详略得当”的写法。
拓展三: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学生有“比喻”“拟人”的旧知,但是当遇到“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时,学生的意见就不一致了,有的说是比喻,有的说是拟人。我让学生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这两种手法合起来就称为“比拟”手法,并且板书加深印象。学生轻而易举习得新知,并且加深印象。当学生遇到下文“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这句话时,马上就能说出是“比拟”手法了。当学生遇到“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句话时,又开始争论了。原因是“长长的‘手臂’”,有人认为是比喻,有人认为不是比喻。我还是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其中有一位同学说道:“是暗喻。尽管没有‘好像’等明显的标志,但是还是在比喻松树的树枝。”此时,不用老师多说,学生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形成,而且对“暗喻”印象深刻。
拓展四:让学生读写结合。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提出“写作基于阅读”。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这篇课文,我重点让学生学习选材。不少学生不会写作文,不是他们缺少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而是不会选材。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思考:黄山有那么多的奇松,课文为什么偏偏只具体描写了三大名松?其他一带而过呢?学生在讨论中获知:就像拣菜一样,保留精华,摈弃糟粕。文章选材也要选最重要的内容来重点展开描写,其他的可以略写或一笔带过。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树木,模仿课文以“校园奇木”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并做到详略得当。
拓展五:让学生了解课外知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积累的小知识有:1.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2. 黄山“四绝”闻名于世:奇松、怪石、云海、温泉;3.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黄山绝胜处”——玉屏楼;4. 黄山“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去学习其他知识。这些小知识蕴藏在课文其中,教学时稍一点拨,学生就掌握了。
针对不同的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难课文有难课文的教法,简单课文有简单课文的教法。我们要跳出“阅读课就是讲读课文”的框框,放大视野,深度挖掘,适当地让学生借助阅读课来学习语文。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阵地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孩子随课文掌握一些深度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2017.
作者简介:
柯延凤,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