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晨
摘 要: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大力倡导创造教育思想,致力开发儿童的创造力,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激发儿童质疑问难、自我表现、自我观察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真人”。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六大解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091-002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必须把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当今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以实现儿童在语文教学中的自我发展。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激发儿童质疑问难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把儿童的创造力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因此,解放儿童的头脑,落实到语文教学行动上,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课本、向老师、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问难,并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如在教学《冰花》时,在学生朗读课题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权,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此言一出,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情绪饱满,提了很多问题:“冰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冰花是什么样子的”、“冰花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紧扣课文内容,提得很好,有些似乎离开课文主旨,但我并没有随意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生对于刚刚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去伪存真,从而明确本课的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放权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学会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难。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增强儿童自我表现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总是要求儿童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儿童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儿童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三个小伙伴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我并没有让学生单纯地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拿起直尺,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学生在划的过程中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展现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练习2》中的做做说说,这是一次有关于秋天到了的练习,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捡拾落叶,并将自己捡到的这些落叶通过剪裁做成一副树叶贴画,然后进行全班的展示。通过这次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刻画出学生眼中独一无二的秋天。并且为了解放学生的双手,我还寻求了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让孩子动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参与。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提高学生自我观察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封建教育思想给儿童戴上了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摆脱实际,只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后成为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所以他指出应该培养儿童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对社会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大自然、社会的怀抱中,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时,课文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由于学生距离草原环境较远,对草原的了解只限于图片上,因此这部分内容我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以观察图片为起点,引发学生由衷的赞叹,从而真正体会到草原的新奇、令人神往,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时,由于学生对于场景较陌生,因此我只需通过图片,让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用心去感受,用朗读去表达,来感悟“欢乐的海洋”的含义。
四、解放儿童的嘴巴,提高儿童自我表达的能力
相信好奇心永远是创造力的根源,好奇的目光能够看到这世界他想看到的东西。而孩子的好奇心就在于他的那张嘴了。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增进他们的知识。”他又说:“儿童应有言论的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并且高兴的心甘情愿和先生说。”孩子喜欢问个不停,喜欢看新鲜的东西,而此时的我们就会骄傲的摆正自己的姿态,以一个成人的态度去对待和回答他们的问题,殊不知我们错了,你的回答正确与否不论,你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同样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给他们我们所能给的答案,如果解决不了,那就请谦虚点的告诉他们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寻求答案,因为我们也无法解答!因此陶行知也说,小孩子只有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所以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我尽量地引导学生多问,即使这个问题对于老师来说非常的简单,我也会耐心地回答,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我还积极地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请家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不要扼杀学生问的欲望,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提供学生语文创造的条件
陶行知先生认为从前的学校是一个鸟笼,改变之后的学校是一个放大版的鸟笼。虽然放大版的鸟笼比原来的鸟笼大一些,那里的环境可能好一些,但这个放大版的鸟笼本质上还是一个鸟笼,它不是鸟的家乡,更不是鸟生活的世界。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小孩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他还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现在的一些家长让儿童在课余时间参加很多的辅导班、兴趣班,以为这就是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活动空间,其实这是把儿童放进了多个鸟笼而已,儿童听从家长的意见,他们并无自由选择的权力。如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就有被反锁在房间里的遭遇,以至于会有“电视儿童”等这样的儿童生理心理畸形发展的情况。儿童广博的知识基础是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而不是在“鸟笼”中的,我们常说的儿童世界也不光是指学校、家庭狭隘的两点一线,而应包含大自然,大社会。因此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切莫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压抑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时机
儿童的时间哪里去了?课程太多,作业太多,考试太多,座座“大山”压着儿童,儿童哪里还有时间去创造。“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考试太多。连小学的儿童都要受到双重夹攻,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是准备赶考,拚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呢?”“最要不得的,还是赶考把时间赶跑了。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它的创造力了。”因此“创造的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陶先生此语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就像一张画纸,不一定全部涂满颜色就好看,有时要进行留白。因此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学一点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
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提出,反映出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素质的客观需求,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施以创造性的工作,来培养具有高创造力的兒童,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我们要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品质,在教育教学中实行“六大解放”思想,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真人”而努力工作。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9期
[2]周颖琴.语文教学:追寻“解放兴趣”[J]《陕西教育(教学)》,2015年6期
[3]丁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年14期
[4]林琳.陶行知蔡元培创新教育思想观的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2013年1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