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左有银 左双勇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具体体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061-002
   小学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项基础性和启蒙性的工作,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长远深刻的意义。对每位小学教师而言,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始。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文献[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4]。”由此可表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起码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材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组织好课堂教学,首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吃透教材是准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控教材的重点难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科学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4]。”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方法、學习态度、学习兴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性品质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加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客观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5]。由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和广泛应用性[6]。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具体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然具体的情境中构建数学知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为例,可能性是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和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可能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把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并进行抽象的语言描述,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可通过播放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动画进行引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寓言故事引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二年级《生活中的数》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基于“数学好玩”的思想进行设计,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数学存在的魅力,不妨这样引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吗?一年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天?你最喜欢的那一天是什么日子啊?学生纷纷回答后,教师紧跟着说:看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其实,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那样数也数不清。接下来在屏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数字。如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到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体验,探究新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提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
   在讲授《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安排教学。教师先出示装有3个黄球的盒子问学生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性,让学生认识“一定”现象。然后再出示装有白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的球的盒子,问学生能摸到蓝色球的可能性,让学生认识“不可能”现象。学生通过这种体验感受到不管摸还是不摸,结果都是肯定的,进而引出“确定现象”这一概念。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加深了学生对“确定”现象中两种情况“一定”、“不可能”的理解。继续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摸球游戏,边摸边记录,体验“可能性”这一概念,然后通过合作交流亲身探究出“可能性有大有小”的过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摸球的可能性与球的个数有关,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不确定现象”这一概念。通过摸球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同时通过让学生亲历猜测、操作、分析、验证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可能性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并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得《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可能性》为例,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可设计“摇奖游戏”、“设置转盘”、“小猫钓鱼”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首先,通过展示生活中“摇奖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性大小是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摇奖游戏”活动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学生迫切的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教师此时顺势组织学生“设置转盘”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设置转盘”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加强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教师继续设计“小猫钓鱼”的具体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数学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练习来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教师最后可安排“连一连”的练习活动。
  五、质疑反思,激励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以《可能性》为例,为了升华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举例說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条理化。通过让学生参与“说一说”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得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六、优化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等综合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可能性》为例,基于前面的分析,教师可选择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和游戏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效地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数学课程新标准为准线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武友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朱德全,张家琼,桂平.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31(04):103-107
  [3]肖嘉琳.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18(21):8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刘慧玲,赖南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
  [6]金成梁,刘久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