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雷建新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真正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十分重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数学教师应当准确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结合学生及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当下学生所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因素,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受益,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其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培养与发展。
一、学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不强,一定程度上需要家长与教师的约束。就当前小学生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方面的原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应试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便无法得到培养。第二,家长方面的原因。部分家长认为将学生送到学校便一切都依附学校,在家庭中只是确保学生作业按时完成,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十分重要。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并未给学生留出适当的空间与时间去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课后复习。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通过预习对所要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便能够跟上教师“步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课后复习并不是传统形式下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而是应当有一定的延伸性,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没有必要太多,而是要凝练,起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大量的作业对数学学习感到厌烦,而是对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便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2.培养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数量关系与数理关系相结合的学科。而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较容易出现思维惰性。因此,在以往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则需要家长的监督与督促,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家庭作业的意义并不能得到体现,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并未得到发展。因此,家长与教师要及时沟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拖拖拉拉,被动地去完成作业。家长应当意识到家庭作业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的习惯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作为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以此来确保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不断钻研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特点,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习质量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家长与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及时沟通,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使其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作业的完成不再被动,而是充分思考,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延伸,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月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J].考试周刊,2018(18).
[2]蔡桂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探讨[J].好家长,2017(58).
[3]陈能武.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