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建立科学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文章阐述了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齐要求,以及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类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023-02
近年来,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但实际上却出现了企业“用人荒”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反映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如何培养高层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高校并不是一个完备的理想的教育系统,使得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点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以说,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将学术型人才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程规划、运行决策的人才。首先在知识方面,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还要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其次在能力方面,工程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素养方面,要具有系统的工程意识、务实的工程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总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业和企业,建立科学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日趋多样,但总体上还处于浅层次阶段。一是企业较少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二者的主要结合点在科研合作方面,企业极少参与高校课程设置或相关培训活动中。二是建立的企业实习实践基地落实不到位。有些实习基地有合同无内容,学生在实习中从事与专业无关的事务性工作。企业通常希望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以创造具体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在实习中可以培养企业的潜在员工。三是企业支持给高校的经费主要用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真正用于人才培养的比例很小。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校和企业两方面都缺少有关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方面的政策制度。(2)企业和高校间未形成运作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没有找到合适的利益结合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高校注重人才培养,两者诉求没有做到和谐统一。(3)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良好广泛的社会基础还未形成。受传统观念影响,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还是过多地强调高校的责任,而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被忽视。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我院提出一种企业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学校包括课程教学体系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基地的建设等多个环节。本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找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结合点,实现“多赢”。
(一)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实行“校企互动式”办学方式。专家委员会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校内专家组成。为了进行全面深度的合作,委员会一方面负责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校企合作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工作,另一方面負责协调学生的实习实践、企业工程师兼职在校内授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根据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结合本专业自身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市场调研,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以真实项目为依据改革课程内容,引入企业工程师培训课程,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建立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联合建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校和企业的不同特点,可以取长补短,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地。(1)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本科生可以在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生产实习,也可以进行以企业课题为内容的毕业设计。(2)在校内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有效利用学校资源、企业进行适当投资,在校内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以企业项目需求为内容完成学生实践环节。(3)设立“企业杯”学生竞赛。引导企业在学校设立“企业杯”学生竞赛,将企业中的预研课题或技术难题作为竞赛题目,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提供思路。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而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校企合作,高校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开展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挂职锻炼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优秀工程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引入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系统的工程意识。
(五)“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双方开展联合科研项目,一方面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向市场和产业转化,其结果又可以反哺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且在此基础上,企业在学校建立科研创新基地,以实际工业课题作为科研课题,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科学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加速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可以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目的地培养和选拔高质量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同时可以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传授企业文化,增加潜在用户群。而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前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实现共赢。
校企合作培养目前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真正做到企业与教育的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是高校、企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多方共同推动下,建立良性合作机制,才能继续发展和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2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