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的探索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菲
摘 要: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是以幼儿的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幼儿的自主体验和自我体验为核心,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幼儿园体验教学的实施,有利于突出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完整发展。文章针对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的现存问题,提出新思路,阐述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理论依据和特征,并对实施策略进行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验式教学;主题活动;自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4-0071-02
古语有“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的说法,蒙台梭利也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都说明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幼儿园体验式主题活动是以幼儿的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幼儿的自主体验和自我体验为核心,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认知和情感态度形成的基础。本文探讨体验式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的组织实施与活动反思。
一、目前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主题活动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开展
主题活动是区别于分科教学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然而,很多幼儿园都是借主题活动的“名”,利用分科教学的“形”来开展活动。另外,供教师参考的主题活动开展的教学书籍,也多是分科教学的形式,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分科教学的现象。比如,教师依据教材开展“走在花丛中”的主题活动,活动内容有“小红花”(歌唱活动)、“小蚯蚓”(故事讲述)、“嫩芽娃娃”(儿歌),主题名称看似非常契合幼儿生活经验,却用了分科教学的方式。
2.预设与生成的不协调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高度控制主题的方向和内容,从而导致幼儿兴趣不高,活动中缺乏主动性。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教师的指导方式单一,难以捕捉幼儿在开放式、探究式的主题活动中的兴趣点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或者即使捕捉到了,也受自身素养的限制,无法整合相关的资源,使得活动预设与生成不协调,导致组织活动无法到达预期效果。
3.主题活动零散,缺乏内在联系
当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统筹能力,造成主题活动中的每一个分支都是独立的,各个分支内容缺乏内在联系。例如在“我爱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很容易就会引导幼儿开展“陆地上的动物”“海洋动物”“动物的习性”“动物的家”等活动,这些活动太宽泛、零散,超出幼儿的认知能力,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整个活动完全由教师主导,从而也就失去了主题活动的内在价值。
4.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
笔者曾参访过某市的几所幼儿园,发现每个幼儿园每个年龄段的主题活动是相同的,通过了解得知,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一份“活动规定”,每学期每个月该开展什么主题活动,都列举得非常详细。这种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活动显然不能被称为“主题活动”。
二、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特点
美国的大卫·库伯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體验学习圈模型”:具体体验——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再一次具体体验。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实践与反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阶段中都有学习的发生。这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四种不同的能力,即具体体验能力、反思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主动实验能力。
1.情境性: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相对于普通的主题活动,体验式主题活动强调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想象、灵性等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2.反思性:在思考中内化经验
体验式主题活动并不仅仅停留在“做中学”,而是强调“做”“学”中的反思。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通过对经历、实践的感受、反思而实现同化和顺应。体验式主题活动非常强调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每一次尝试都有成功也有不足,幼儿应具备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反省不足之处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幼儿在下一次活动中进行改进,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学会思考,整合碎片化的评价,总结出新认识和新发现。
3.连续性:在循环往复中升华经验
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一种品质的养成,都不可能是通过一次实践就能得来的。再回顾一下上述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具体体验——反思内省——归纳概念——新情境中检验”这四个环节是循环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经验不仅是连续的,而且还会影响未来某一个经验。如果人们认为体验以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成功技能,形成某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体验式主题活动同样也是帮助幼儿不断地在实践中认识新事物,总结成功经验,反思改进之处,再在第二次实践中验证和提高,由此不断循环。
三、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组织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预设阶段、开展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主题预设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发主题,根据幼儿的讨论筛选有价值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制作预期的主题网络图。主题开展阶段则依据体验学习圈理念来进行。首先,是“具体体验”活动的组织,重点是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感受,发现问题,具体体验。其次,是“观察反思”活动的组织,可以分三步进行,先是描述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是检验自己是否成功,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哪个地方出错了,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再次,是“概念形成”活动的组织,教师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片面的、浅层的反思内容提炼出来,形成关键经验。最后,是“经验检验”活动的组织,幼儿会尝试使用新方法和新知识去解决上一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新情境中的体验是否又会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呢?这又是下一次“具体体验”的开端。所以说体验学习并非“一次性的学习”,而是“连续性的学习”。就这样,教师跟随幼儿的脚步,在一次次“体验——反思——总结——检验”连续往复的学习中提升经验。
当幼儿对主题的兴趣越来越弱,主题中可挖掘和延伸的知识点越来越少时,则可以考虑结束主题。具体可以通过收集幼儿绘画作品、建构作品、木工作品,回顾主题网络图和主题记录板,与幼儿一起分享这段时间所了解到的知识。
四、对实施体验式主题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1.做一名观察敏锐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敏锐地抓住主题活动新的产生点,接下来要敏锐地判断活动价值,要思考:该兴趣点是否适宜幼儿发展与学习?是否能够有效促成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个体兴趣是否能引发集体兴趣?最后还要敏锐地发掘可利用的资源。
2.并不是所有主题活动都适宜体验
体验学习虽然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也存在其局限性,因为并非每件事情、每一类知识都适合去体验。例如幼儿对恐龙知识非常感兴趣,教师却不能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看一看,只能是通过书籍、模型等间接性的材料让幼儿获得知识。
因而不必纠结于各类活动都用上体验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间接经验学习的方式。
3.合理把握体验主题的进程
当主题活动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幼儿兴趣减弱,或者幼儿在经验获得、思考探索方面较长时间“停滞不前”,或者缺乏探究方向时,可以考虑结束该主题,开始新的主题。在决定结束某一个主题时,教师应该采用一种让幼儿感到自然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可以将体验式主题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感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曹艳芬.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7(06).
[2]张贤容.幼儿园主题式建构游戏的组织与开展[J].幼儿教育研究,2017(01).
[3]王晓青.从体验式活动做起——关于幼儿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1).
[4]董艳娇.昆明市M亲子教育机构中亲子体验式活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