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有效运作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笔者在多次听课中发现,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形无神,看上去热热闹闹,却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问题,偏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笔者在反思归因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组建方式、捕捉合作时机、拓宽合作时空、延展合作路径等四条对策,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低段;合作学习;策略
笔者在多次听课中发现,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形无神,看上去热热闹闹,却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问题,偏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笔者在反思归因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组建方式、捕捉合作时机、拓宽合作时空、调适合作进程、优化评价方式、延展合作路径等六条对策,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着有限的知识理解结合参与的几次课堂教学作了一点细微的再思。
一、 现状及思考
如今,我们走进一些学校,坐进一些课堂,却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不知不觉演绎着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
[案例]《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小明想要买一辆36元的小飞机,只有8元,还需多少钱?)列出减法算式36-8。
师:36减8等于几?我们可以借助小棒来计算,请大家拿出小棒,四人小组合作,从36根小棒拿出8根,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方法最多。
前排同学手拿小棒,“唰”地转过头去和后排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和拨弄小棒声。
教师在讲台旁边切换大屏幕,在实物投影上摆好小棒后到各小组间转了一圈。(此时,有一小组两个成员已争了起来:“我知道,先听我说!”“我偏不,我也知道,凭什么每次都要你先说。”另一组一个同学已带了哭腔:“你不是有小棒吗?别抢我的。”全班有五六个同学趁老师在讲台和别组巡视之机开始把小棒当玩具,还有两位同学离开自己的小组在别组观望)
(约两分钟后)
教师“啪啪啪”三下,教师里的嘈杂声立即戛然而止,前排同学马上过头来。
师:谁愿意来演示汇报一下情况,你们是怎么摆,怎么想的?
生1:我是这样摆的,先拿掉6根,再打开一捆,拿出2根,还剩28根。
师:对,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2:我是先打开一捆,从一捆中拿掉8根還剩2根,在和还有26根合起来是28根。
师:很好,谁还想到上面摆一摆?
生3:我是打开一捆,和6根合起来是16根,从16根中拿出8根剩8根,再和2捆加起来是28根。
师:刚才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那36减8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小组讨论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前排同学再次转过头去,教室里又是一片唧唧喳喳声。
诸如此类教学现象和教学环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屡见不鲜,充斥着我们的课堂。似乎,我们已将合作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但细品深思之下,却让我们深感不安,合作学习中的一些弊端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使它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走过场,图形式”这样一种状态。
二、 方法与对策
(一) 创新组建方式——组建方式灵活多样
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但低段年级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合作的意识,而学生之间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基础、性别等诸方面有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采取的合作方式过程如下:
四人小组合作→同桌合作
1. 同桌合作: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在座位安排前,我们对全班每个学生的身高、视力、学习能力都进行一定的测试和测量,在结合男女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来安排学生的座位,遵循“兼顾个体差异,能力互补”的原则,一般是学优生和学困生(各一位)或两个中等生同桌就座,平时上课小范围的同桌合作。当然,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也允许学生找好朋友合作。
2. 四人小组合作:等学生在较小范围内有了合作的基础以后,在逐渐过渡到(一般是到一下年级)4人小组,4人小组的组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一般每个学习小组有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两名中等生组成。这样,便于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
合作学习要求合作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很多的资料上也指出,小组一般要有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发言员等明确分工。但我们认为,低段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识字不多,记录的速度较慢,如果记录的记录,噪音控制员关注噪音,就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只在小组内设置一名小组长和一名发言代表,明确组长责任,规定好正常组内交流的顺序,组长和发言代表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代表集体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 捕捉合作时机——时机把握恰到好处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合作的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合作学习。
1. 合作的内容要有价值
我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时,当出现:9×1=9
9×2=189×3=279×4=369×5=459×6=549×7=639×8=729×9=81后,不提“每个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每个算式的积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而是提出了“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寻找因数,积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内容不恰当,没有合作的必要,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合作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开发性,有利于促使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使合作学习,不能选择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选择恰当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2. 合作的时机要成熟
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師: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学校门口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
师:记下了吗?生:老师,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重新播放录像)
师:现在记下了吗?生:还是记不下。
师: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商量,分工合作,一起来记录车辆情况)生:老师,再放一遍,这次我们一定能记下了。(再一次播放录像)
师: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生:1分钟内经过我们学校门口的轿车是13辆,公共汽车是5辆,电动车是8辆,自行车是2辆。
师:真能干,这次你是怎么记录下来的?生:我们是4人合作得出来的,×××记录轿车的辆数,×××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记录电动车的辆数,×××记录自行车的辆数。
……
在这里,教师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学习任务较大,一人完成不了,需要分工协作,于是自发地组织了小组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愿望,想合作就合作。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一般说来,捕捉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解”之时合作最为成熟,除上述案例的现象外,还主要表现为: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决断不了的时候、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的时候;②“开放性”问题因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确定,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的时候;③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三) 拓宽合作时空——合作时空充分宽裕
1. 合作前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合作学习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
例如《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36减8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有困难的小朋友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生开始独立地想,写和摆小棒。(不多时,已有同学跃跃欲试,急于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好,每位成员把自己的思考和摆法在小组中交流,集中成小组意见,等会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对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2. 合作时留给学生充足时空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使学生拥有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时机,那种一两分钟讨论并不能让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不是真正的合作交流,只是图有形式罢了。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则至少保证5分钟以上的时间。
(四) 延展合作路径——合作路径双向延展
我们说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为此,我们提倡将小组合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向课外延伸。
1. 课前延伸
铃声不应该是合作的开始,有些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收集一定的资料,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合作学习展开其魅力。如教学《克的认识》,我请同学自愿寻找合作伙伴,到商场超市了解一些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估计一些单个物品的克数并用手掂一掂,相互交流……实践证明,课前的合作,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较课内更具实效。
2. 课后延伸
铃声也不应该是合作的结束,小学教学知识应来源于生活实际,再回到实际,它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而这种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活动,又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情境中运用合作技能的机会。例如:教学《米的认识》后,我请学生课后去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宽,篮球场的长宽,跑道线的长,学生们三五成群,纷纷聚在一起,分工合作,或测量,或记录。
课改之路往往是荆棘丛生,我们难免全磕磕碰碰,只要我们深入领会,领会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相信,合作学习之路会越走越畅,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作者简介:
余昌阳,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5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