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渗透在每一个课程中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渗透,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德育内容寓于教学之中,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擴展课外德育培养,使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培养发展
教育是运用知识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当前的素质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每天都要学习教材中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所以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凭借文本课题实现德育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或直接体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或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体现文章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等,更重要的是作者以此折射文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题目,并借助题目中蕴含的相关德育因素,在导入课题之时,相机巧妙地进行相关的品德教育,实现夯实语文素养的同时突出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教学《詹天佑》这一篇课文时,在导入课题环节,我在设计问题情境中体现德育教育因素:同学们,你们了解詹天佑这个人物吗?你们知道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的关系吗?京张铁路可是一条中国人民的争气路?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导入时代背景介绍中初步感知爱国情怀:由以上问题切入,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詹天佑以及京张铁路的相关背景资料,以此让学生初步感知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认识到京张铁路与争气路之间的关系。
在初步总结中进行爱国情怀教育: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介绍中,你们觉得最应该向詹天佑学习什么?你最想了解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这样的德育渗透,以“三维目标”的视角来俯视全文,巧妙通过课题的导入实施德育渗透策略,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中自然受到爱国情操的熏陶,在他们心中初步树立起一个爱国者的形象,也为课文的教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重点把握文章的德育主旨
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都以德育教育为主,把德育渗透到了学生课文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时就能感知文章中的德育性。
《白杨》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一个爸爸在听两个孩子的辩论中,对孩子讲了白杨树高大挺拔、无私奉献、坚强不屈的特点和顽强的毅力。通过对本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向白杨学习,深入感知其不怕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宝贵精神,并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深刻道理,鼓励学生要向白杨学习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德,不能低头折节,要遇事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直面困难,从而战胜恐惧、克服困难。通过体悟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旧不怕困难、代代扎根、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努力学好知识,长大以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延伸语文阅读时空,拓展德育实施路径
(一)童话故事感受真善美
大语文观背景下,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向课堂内外延伸。语文教师要善于拓展语文阅读时空借助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有机的德育教育。童话故事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文本,教师要基于语文教材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童话故事,在丰富的童话故事中感受真善美,帮助学生明是非、辨善恶,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童话成为学生成长良伴。
(二)寓言故事感受哲思美
寓言故事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寓言故事,通过寓言独特的文学形式感受蕴含在故事中的哲思美,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使学生在哲思中感悟,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播目标从传统的渗透课本内容转型到德育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作为语文的主力传播者,作为学生认知未知世界的重要根源,语文教师的责任重大。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怎能在教书育人中给学生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教师是知识启蒙者,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又能联系好语文与德育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佘琪.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4(17)
[2]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3]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4]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学区十里铺回民小学 甘肃 平凉 74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