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即应用语言文字来沟通、表达自己的认知、情感。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从阅读、观察、实践等方面为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是语言文字的应用。关键是怎么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课程,通过怎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呢?教师可通过合理的语言文字的应用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我觉得语文写作能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阅读能力
   在小学的每一个年级,我们都规定了相应的书籍要求学生去阅读,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积累。阅读是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经典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经常阅读这些精美的字词句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联系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和应用规律。比如:在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鲜的词语,感兴趣的学生可通过查阅字典,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理解词语,把词语应用在自己仿写的句子当中去。这个时候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可以说小学时候的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写作习惯,有了大量词汇的积累,学生在应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就比较轻松。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石。
   二、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和审题能力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对自己面对的事物做到心中有数,那么不论怎么变化,学生都不会背题。在语文写作的指导上,我发现一张简单的图片、一个新鲜的事物,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简单地说出其中的显而易见的事物,甚至还说不完全,有的学生不但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述图片中的事物还能展开想象。那么同样的一张图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看到的事物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效果确实有天壤之别。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用心的学生对图上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放过,看过之后会再次观察。没有用心的学生他们急于表述,没有认真观察细微之处,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个有序的逻辑观念。在观察能力上,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别的同学交流交流,完善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經常这样做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提高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三、实践能力
   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语文课程之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学展现出来呢?语文写作可以综合展现我们的能力。语文写作是语文实践的综合表达,平时,学生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不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但是我们要求写一篇习作的时候,学生却冥思苦想迟迟不肯动笔,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和语文实际中的写作是有很大差别的。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只是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语言沟通。而我们的语文写作则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要把我们学过的文字、词组排列成一段话、一篇文章。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自己写作的要求联系起来。不同的写作是有不同的要求和风格的,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具有大量的词汇积累、各种观察的经验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四、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习以为常的语言交流经过合理的引导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实每一个学生在现实中发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有各自的想法;只是没有合理表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同一话题让他们以合适的方式去讨论,积极乐观地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往往我们的观察是细致的,我们的交流也是很主动的,但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却和我们的想法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有合理的顺序,先表述什么,再表述什么,最后表述什么。主题鲜明,有了主题我们再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尽情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这样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就提高了。
   五、情感能力
   可以说情感就是一篇习作的灵魂,没有情感的习作是没有社会价值的,有了情感的习作才会引来众人的共鸣。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社会责任感,学生在阅读、实践和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及时通过引导,让他们多读一些有社会价值的文集、观察一些良好的社会现象、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记录表达出来。
   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的,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语言文字应用的灵魂,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让学生进行具有正能量的情感表达。不论在阅读、观察、语言表达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就提升了。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