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挖数学内涵 落实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严谨的科学,如何让其走进儿童活泼有趣的生活,就需要教师深挖数学内涵、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深刻把握数学的内涵,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探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逐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在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多探究、多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運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如何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注重计算的过程性教学,让学生明确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记得有一次参加培训时,高萍老师说:“思想就是行动,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她用一个金字塔式的图形为我们分析了当前庆阳教育尤其是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课程标准》内涵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捕捉不到考试的聚焦点。另一方面,以教代学的现象严重,课堂上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空间,缺少过程性教学。因此,她要求我们要与现代教育与时俱进,宏观的把握课标,更新教育理念,实现“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完成从知识传授到以育人为本的转变。这让我明确了研读课标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让学生由会正确计算转变为能力的培养才是计算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 要研读课标,改变教法,让探究教学策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有认真地研读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要求紧扣教材,充分发挥数学教材例题与练习题的设计意图,才能使它的两条主线,数学知识这条明线与数学思想这条暗线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好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只有好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对教师而言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细细的研读了课本29页的内容,我发现29页的表格不单单是作为同学们实践操作时的记录表,它更重要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表格的研究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表格设计的项目有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于是在学生完成表格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1. 长方体的体积与它所含小正方体的数量有何关系?2. 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关系?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计算,验证,不但得知一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而且得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从而学生明确了算理,提高了运算能力。
  (二) 要改变课堂,让数学思考真正成为学生学会生活的一种能力
  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提得最响亮的观点就是要重视教学过程,不能只重视教学结果。《课标》也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三是“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设计《植树问题》这节教案时,我先给学生提过一个生活场境——沙尘暴,通过恶劣的环境导入课题,接着出示《招聘启事》: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聘小设计师一名,设计一份符合以下要求的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要求:1.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栽树。
  2. 每隔5米栽一棵树。
  3. 计划在小路一边栽树。
  然后抛出问题: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孩子们4人一小组利用身边已经准备好的学具按照方案要求合理的去栽树。结果孩子们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都列举了出来,有的说5棵,有的说4棵,也有的说3棵,并给出了充足的理由。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栽树,更让学生动手实践知道应该怎么去栽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 要改变学法,让数学思想真正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做到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重视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让数学思想走进课堂,让学生主动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真谛。才能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在《植树问题》教案中,在聚焦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时,我给学生制订了一个数字特别简单,可以口算的表格形式(表格设计的项目有路长、间距、间隔数、棵树),比如我把路长设为8米,间距设为2米,先让学生栽,再让学生数间隔,数棵树,等待学生完成表格后,再让学生探究间隔数与路长、间距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树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的就会得到路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就这样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较为复杂的问题,初步向学生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即化难为易,之后学生通过验证、推理、画线段图等有序的探究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建立了数学模型。
  “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正是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不会盲目进行,才会增强目的性和实效性。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克服教学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
  二、 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陪伴学生一生的基本能力。曾经聆听过来雪娣老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一课的观摩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她总是以学生为主,整个课堂学生都在思考问题中愉快地渡过,尤其是在画图环节中,来老师给了孩子们将近7分钟的时间来画图说明自己算式的意思。在来老师的不断的鼓励下,每个同学都画出了不同的图,有实物图、示意图、还有线段图。来老师将学生的图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形结合,让图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并通过解决一个问题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如:在学生解决“买同样的8个碗需要多少钱?”后,紧接着让学生算出了买同样的9个碗、10个碗、20个碗要用的钱数。之后来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24元可以买几个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24÷(18÷3)=4(个)。又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的共同点:都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钱,即每份的钱数,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解决走路、买东西、跳绳等问题,并总结出了归一问题的计算关键点,先求出每份数,在计算总数或者新的每份数,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后面的准确解题打下了基础。尤其展示的下载电影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把实物与线段图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思考由一个线段图能引申到解决哪些问题,自己编写题目,从而完成了由图形到语言,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一种学习的能力,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三、 注重练系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解答问题,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先出示各种生活垃圾图片。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活垃圾,一般情况,生活垃圾分为哪四类?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据情境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汇报:①纸张和食品残渣,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②纸张垃圾比废金属垃圾多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③废金属等和危险垃圾在生活垃圾共占几分之几?④纸张和危险垃圾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占几分之几,又如:我在执教《植树问题》时,先出示关于沙尘暴的视频。再提问: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怎样预防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植树有哪些好处呢?因此我们有一个节日叫“植树节”,知道哪一天是植树节吗?之后我出示《招聘启事》关于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要求:1.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栽树。2. 每隔5米栽一棵树。3. 计划在小路一边栽树。问题: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齐读要求,获取信息。猜想能载几棵树?这样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 善于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作为《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必须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最直接的种方法,它是接觸现实世界的触角,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经常注重的是学生的感受,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试一试等方式,但很难让孩子打开思维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只有为孩子打开想象的空间,学生才可能在不断想象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进行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在动态想象的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对想象活动进行必要的内化,而且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研读课标,领会其中每一句话的深刻涵义,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关注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我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所经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更多地关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策略、方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成功体验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曲忠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基础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
  [2]肖光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作者简介:
  文霞,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正宁县山河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6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