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需要贯彻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学观认为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中心。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构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生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创新教育成为当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创新教育关注的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才能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关键。
一、 建立人性化教学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目标进行了转变,传统的教育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加强其人文素养,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再者,新课改还要求学校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够将学生看作是考试机器,而是要提升其心理素质及身体健康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课程改革间接提升了学校领导及教师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在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建立人性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人性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过去一味追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中解放出来,从知识授受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完整的教学目标,不应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养。虽然这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任务,但又必须通过每一节课来实现,要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建立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能把这一目标丢掉,或者使它们完全依附于认知目标。
其次,人化的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具体地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语言能力的提升还是思维能力的提升都必须要循序渐进,同时其情感体验也会在现实中逐步深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想要合理地进行教学,达成教育目标,就必须要先合理设置低层次的目标,之后再设定中间过度的目标,只有打好教育基础,才能够真正地达到终极教育目标。
最后,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智力情况,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具备先天性,后天很难改变,所以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合理把握,之后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
二、 运用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所谓“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索课程内容,并促使学生提出具备意义的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多项思维意识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培养。
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很多的玻璃珠,在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就应该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这些玻璃球是从哪儿来的?”每个孩子的回答都存在差别,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回答按照对错划分,而是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提问。在学生提问后,教师不用着急回答,而是应该将学生带到学校外,扩大教学空间,例如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玻璃制造厂,他们看到石英砂在熔炉中熔解而成玻璃。回到班里后,学生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自己得出结论:是陨星高速撞击月面,使那里含石英的土壤熔融成为玻璃珠。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解决法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如果能够自己提问,就说明其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而教师只需要对情境进行创设,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对情境的创设越具备新颖性,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自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在“问题解决法”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寻求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帮助。
三、 形成动态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动态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旁听者,而是参与者,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应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明确,了解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思考的原因,之后根据具体原因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减少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具体的方式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首先,是通过现场试验的方式创设情境。其次,是通过叙述事实的方式创设情境;再次,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依靠学生已经掌握的现有知识创设情境。最后,是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创设情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加强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机会与材料,其中材料需要在充足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性质,如此就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整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
3. 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在生活的课堂中创新。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电视、新闻、杂志、参考书等,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沟通起来,在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总之,动态教学过程其立足点是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
四、 实行综合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创新学习的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力求实行综合教学评价。
第一,在评价目的上,要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对多元化的激励措施进行明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体验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此就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
第二,在评价主体上,要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一位提供实践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当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评价的方式,就可以对其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增强,从而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三,在评价过程中,由注重结果转为注重过程。对于具备综合性质的教学评价来说,其既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关注,同时也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过程,就算学生的学习水平不高,也需要注意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根据学生的情感因材施教,如此必将事半功倍。
第四,在评价方式方法上,要发挥“引导”功能。评价的手段与形式应多样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对方式进行创新,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进行融合,同时分析书面考试、口试与活动报告相结合等方式,并运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要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体验探究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构建出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将创新这一主题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戴敖方.实施有效策略 争创优质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1(30).
[3]张洪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鲜明的人文倾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3(Z1).
作者简介:
沈薇,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6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