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念下地方建筑学专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中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协同发展理念下各地区建筑教育的共同进步是提升全国建筑教育水平的关键。以60年来安徽省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安徽省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专业发展的不足,提出“协同发展”的地方建筑学专业教育理念,总结近年来安徽建筑教育协同发展的改革和实践,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对欠发达地区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不均衡;协同发展;省属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6-0026-09
一、中国建筑教育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对高水平建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国家对建筑教育越来越重视,建筑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适应了城市化的客观需要。现代中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经历了90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与体系。目前,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已有280多所院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其中,54所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有60余所。
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呈增长趋势,但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的态势。中东部地区建筑院校密集,而西部地区的建筑院校相对较少。从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情况来看,西南地区尚未参加评估的院校较多,说明中国建筑教育东西部发展不均衡[1]。为改变这种现象,在建筑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多元化和均衡化,扶持正在发展或发展较慢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关注地方建筑教育的质量,提升全国建筑学科的教育水平。
文章以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其发展的不均衡性。安徽省虽属于中东部地区的建筑教育区域,但与上海、江苏的建筑教育整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就安徽省而言,12所建筑院校在地域分布、人才培养及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差异。安徽省12所高校坚持“协同发展”的理念,即以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校带动、扶持其他院校,以专业办学特色较突出的高校指导、推进兄弟院校的特色化建设,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目标。为提高全国的建筑教育水平,要从地方专业教育质量抓起。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安徽省基于协同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希望可以为其他地区建筑学专业教育整体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情况
(一)概况
1958年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第一次招生,毕业于国内著名院校的教育者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培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淮大地的第一批专业建筑人才。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共107所数据来自于安徽高教网,截至2014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安徽省普通高校数量达107所。,开办建筑学专业的本科高校12所,通过国家专业评估的高校2所(表1)。这些院校中,除合肥工业大学隶属教育部院校,其他11所均为省属地方高校(其中民办高校1所)。从办学时间来看,既有办学历史近60年的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也有刚刚创立该专业的年轻地方院校,如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等。从办学背景看,除安徽建筑大学是以土建类学科为核心的建筑院校,铜陵学院是以财经类学科为核心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其他10所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大多依托理工科、综合类学科背景办学,且12所院校中有5所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虽然12所院校办学历史、性质、特色、规模略有不同,但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面向城乡地区,服务于安徽省的地方经济建设。
(二)发展历程回顾
1.初创阶段
20世纪初,建筑学专业最早创办于东南大学(1927年),建筑教育的普及地区多为近代文明发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近代建筑学教育的发源地东南大学、著名建筑教育学家梁思成创办建筑系的清华大学、拥有强大土木学科背景的同济大学,以及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这几所高校都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创建了各自的建筑教育体系,并聚集了大量建筑教育精英,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毕业生[2]。
此时,处于内陆地区的安徽省还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创办建筑学专业,但受到上述高校创办建筑学专业的激励及前苏联建筑教育办学体系的影响,一批毕业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的先驱者于1958年率先在教育部直属院校合肥工业大学创办了建筑学专业,成为全国较早设立建筑学专业的学校之一。首个建筑学专业的招生,奠定了安徽省整个建筑教育事业发展的起点。
2.发展壮大阶段
1997年以后,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增多。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建筑学成为热门专业,各大高校新增建筑学专业。进入21世纪,安徽省的建筑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除省会合肥市两所老牌建筑院校——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建筑大学,淮南、黄山、六安、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地方高校相继开办建筑学专业,建筑人才的培养覆盖了省内中南部多数城市,推进了安徽省建筑教育的发展,也使安徽建筑教育事業在全国崭露头角。
3.协同发展阶段
2010年之后,新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陆续培养毕业生,安徽省建筑教育的招生规模日趋稳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与前几年的就业热潮相比,建筑学就业岗位需求量逐步减少,而对行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却日趋提高。在这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建筑类学生的就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安徽建筑教育的出路引发思考。2013年3月,安徽省本科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旨在规范并促进安徽省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2014年,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发展的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获得立项,该项目由安徽省本科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申报主体单位,以提高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校带动、扶持其他院校,以专业办学特色较突出的高校指导、推进兄弟院校的特色化建设,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目标(图1)。 图1 安徽省建筑教育大事记
(三)存在问题
安徽省共有12所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由于开办该专业时间较晚,其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
(1)从高校地域空间分布来看,省会城市合肥市有5所建筑学高校,蚌埠市、淮南市、六安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黄山市各1所,大多分布于安徽省的中南部城市,北部城市仅2所。
(2)从专业评估的情况来看,仅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建筑大学通过专业评估,其中合肥工业大学自1996年连续5次参加并通过国家教育部专业评估,2008年、2015年连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也已3次通过专业评估。除上述2所高校外,其他院校尚未提出专业评估的申请。
(3)从人才培养来看,合肥工业大学于1986年设立建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有“可持续建筑工程”的二級博士点,安徽建筑大学也于2011年开始招收建筑学硕士生,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新增建筑学硕士授权点,其他院校仅为本科生层次的培养,其中安徽科技学院培养的第一届本科生尚未毕业。
除此之外,12所高校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对外交流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建筑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第四轮学科排名上分别列在B-和C+,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其他9所地方高校尚未列入学科排行榜,造成安徽省建筑教育整体发展的不均衡。因此,要提高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质量,稳步推进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安徽省12所高校要联合起来,基于协同发展的理念共同进步、资源共享,以优势带动弱势,共同推进安徽省建筑教育的改革。
三、协同理念下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协同理念的内涵
《说文》中提到,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协同”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安徽建筑教育“协同发展”的提出,是基于安徽建筑教育整体发展的不均衡性,以提升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整体实力及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立足于地方教育特色的“协同发展”并不等同于闭关自守的“抱团发展”,而是放眼全国,循序渐进式的“协同发展”,不是局限于省内的资源共享、合作交流,而是面向教育前沿的学习与借鉴,不是基于传统模式的人才培养,而是发挥创新精神和凝练特色的创造性人才培养。
安徽建筑教育的“协同发展”体现在校际协同、学科协同和产学研协同,3种协同关系共同构建了安徽建筑教育发展的核心内涵,不断推进地方优秀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之路。
(二)协同理念下的探索与实践
1.校际协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际协同”是安徽省建筑教育发展的核心,指高校间在专业办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协助、交流与合作,以协同促发展,推进省内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第一,专业办学上的协作与互助。安徽省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中,以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建筑大学开办专业的历史最久、知名度最大,且已通过国家教育部专业评估。安徽省建筑教育的两大“领军”队伍担负起了安徽地方建设人才的培养重任,也为其他地方院校树立了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方面的标杆。
2000年,随着安徽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第一次招生,安徽建筑教育界逐渐开始输入新鲜血液,随后,黄山学院、皖西学院、铜陵学院先后开办了建筑学专业。近年来,黄山学院、皖西学院、铜陵学院、合肥学院以及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相继迎来了首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为安徽省输送了一大批专业建筑设计人才。这些院校建筑学专业办学初期,多次来合肥工业大学进行建筑学专业建设的学习与考察,交流办学经验,探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这些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多的教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建筑大学,也将老牌省内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带入到新专业建设中。
第二,教学改革的互动。如今,绝大部分省属建筑高校已步入正轨,招生人数趋于稳定,有了完备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高校间有更多的教学改革研讨机会。结合《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各高校进行了专业培养目标的交流与讨论,开展以改善专业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交流活动与学术研讨。2017年11月,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牵头组织了“安徽省高校建筑学专业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省内开设建筑学院校的教师代表参加,观摩建筑与艺术学院设计作业展,并对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加强了省属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联系,推进了安徽省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
第三,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高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换信息、进行合作的基石。安徽省建筑教育的整体发展相对不均衡,绝大部分建筑高校办学时间短、师资缺乏,受传统办学模式影响大而创新能力欠缺,与老牌建筑院校的差距较大。缩小这一差距、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强化协同发展战略,做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推进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各高校定期邀请国内乃至国际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同时向全省各建筑院校的师生开放,通过电子海报、网站等方式向各高校公开发布,加强校际学术交流频率。合肥工业大学由于最早办学,影响力较大,组织策划了多场学生作业展,并向全省高校展示教学成果,力邀省内高校师生观摩与指导。2016年11月,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院长系主任大会首次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承办,安徽省属高校也积极参会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大会举办了多场高水平学术交流会及作业作品展,如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展、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优秀作业展、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校友成果展等。借助这次大会的召开,省内建筑学高校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促进并搭建了省内高校与省外建筑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图2),进一步提升了安徽建筑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第四,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12所高校建筑学专业办学的一致目标,迫切需要跨校、跨区间的联合,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为建设美好安徽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建筑设计及工程技术人才。2008年,为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安徽省14所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又称之为“安徽省行知联盟”,包括铜陵学院、合肥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这5所开办建筑学专业的省属高校,这也为基于协同发展的安徽建筑教育提供了资源共享、专业共建的契机,各校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学科发展方向的要求,努力提升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3]。
图2 2016年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2.学科协同——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
“学科协同”是安徽建筑教育发展的特色方向,是以建筑学科为主体,辅以工科、人文、艺术类学科,以交叉学科的方式推进安徽省建筑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20年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经过近40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构建了建筑设计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提出“素质型”的培养目标、“多向展开”的培养方法与“逐层推进”的培养模式,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安徽省建筑教育培养体系得到了国内建筑教育界的认可[4]。20年后的安徽省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则面临“新常态”社会背景下的又一轮变革,开放、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需要更多相关学科的支撑与协作。
(1)基于多学科交叉。随着建筑学成为一级学科,省内建筑院校数量递增,建筑设计人才增多,专业分工细化,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成为新一轮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的延伸,以期成为安徽省建筑教育培养的特色方向。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利用学院的艺术学科资源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融入,注重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强调以职业建筑师为培养目标,融入实践能力训练,提升建筑技术、结构的精细化设计能力。连续18年组织各专业共同参与“建筑风”艺术节活动(图3),以建筑模型、油画、素描、剪纸、立体构成及创意作品为形式展出作品,号召全院本硕学生近千人参与,充分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特色。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代表的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学科协同之路正在稳步推进。
图3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风”艺术节活动
(2)基于不同背景的创新改革。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建筑教育也面临转型,同样建筑教育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更多的创新改革。安徽省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迅速洞察到这一变化,纷纷结合自身特色展开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建设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已达成共识。
安徽建筑大学“建造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富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入围作品以1∶1的模型集体搭建,由省属高校及设计院专家评审。建造节实体搭建是充满挑战的建筑设计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与创新思维能力,考察对材料性能的认知与把控能力,这也是安徽建筑大学设计教学体系的重要改革。
合肥学院于2010年创办建筑学专业,8年的办学中以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工匠精神”为目标,一方面以赛促学,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旨在培育有创意的未来建筑人才;另一方面,设计课程借鉴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大胆突破陈旧课程体系,在低年级引入建构教学,坚持小班教学、教评分离。在全国大学生绿色建筑竞赛、城市立体农场国际大学生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国内重要赛事中均取得好成绩。
皖西学院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2005年招收首届建筑学本科生,建筑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专业。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中,结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基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实践环节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黄山学院是安徽省内较早创办建筑学专业的地方特色院校,依托黄山独特的旅游、生态、文化资源,凭借徽州建筑发源地的优势,其建筑学专业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构筑实践平台,以徽州建筑文化渗透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是省内院校中较好地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高校。2016年,黄山学院举办了“安徽地域特色建筑设计”创新论坛,以“地域特色建筑设计”为研讨内容,协同省属院校及设计院共同探讨安徽地域传统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
3.产学研协同——立足本土文化
“产学研协同”是安徽建筑教育发展的关键,指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背景下,以企业协同高校的方式,推进与职业接軌的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建筑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建筑设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合作下的建筑设计专业教育能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调动高校及实践平台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资源。与国内专业发展领先的院校一样,安徽省的建筑院校大多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等成为高校建筑学产学研的重要实践平台。
首先,借区位优势,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
安徽高校在对徽州地区古村落、古建筑研究上具有区位优势,这成为“协同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之一。近年来,坚持“立足地方院校,传承地方建筑文化”的原则,安徽省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研究团队以产学研为平台,承担以徽州聚落空间、徽州建筑文化遗产与徽州建筑技术保护为研究视角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已达数十余项,积极参与“徽州府衙”“屯溪老街”等徽州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修复改造、复原重建等重要项目,编制《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规划》《环巢湖地区建筑风貌导则》,创建徽派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一系列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成果使安徽建筑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其次,校企协同,共建研究中心。
2009年,由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与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建,安徽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基于协同发展理念在校际间的产学研合作,也是高校企业共建的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突破以往的徽州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致力研究徽州传统聚落发展与演变,挖掘区域规划与建筑设计、建造技艺等设计理念和方法,开展徽州聚落适应性改造与保护研究,传承徽派建筑文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基于两大高校及一家设计院的研究团队,完成了众多对地域文化的探索性成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课题及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级项目,获得多项荣誉。
立足本土文化的产学研协同之路为学科发展构建理论支撑,为安徽地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设计策略(图4)。
图4 协同理念下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四、展望
未来建筑教育的发展水平绝不是依赖某几个高校的发展而提升,也不是由某几个地区发展水平来衡量,全面提升所有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才是根本。安徽省的建筑教育起步较晚,本着协同发展的理念,学科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了一些成效,地区的影响力有所提升,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建筑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一)专业评估制度的推进
自1992年中国开始进行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至今已有60余所建筑院校通过评估。中国建筑学教育评估的机制已经形成,并且在建筑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安徽省,12所开办建筑学的院校目前只有2所通过了国家级评估。未参加评估的院校均是2000年以后才开办建筑学专业,有的由于办学历史不长,还不具备参加评估的软硬件条件,有的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师生比低等普遍问题。如何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建筑教育质量,推动更多建筑院校达到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成为推进安徽建筑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5]。
(二)构建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
构建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指的是建筑院校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探索和形成有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安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庄道教、建安文学、徽文化、桐城文化等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加上省政府正全力推进的“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决定了未来安徽建筑教育的特色方向以本土化、地域化为目标,一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区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借力行业优势,凝练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依托相关机构,打造一支传承创新徽州建筑文化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团队,开发系列徽派建筑文化课程,推进特色领域的科学研究,探索特色地方建筑教育体系。
(三)实现省属高校专业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合作在中国建筑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逐步推进对外交流的多样化、国际化与常态化是省属高校专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已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实行硕士生联合培养,引入英国兼职教授教学,与卡迪夫大学组建了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事务所、高校等进行了实习、教学项目交流与磋商,与台湾地区大学开展了多次联合设计工作坊活动。
安徽省建筑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虽已有突破性进展,但省属高校更多的是学校层面的合作交流,针对建筑学专业开展的国际交流项目并不多。首要任务是部分省属高校实现国际交流项目的“零突破”,省属高校正积极拓展渠道、制定计划,逐步实现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间的接轨,如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为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共建系,已与德国共建建筑物理与节能研究所,相关专业已实现了中德合作培养本科生的目标,接下来正进一步磋商建筑学专业合作办学的事宜。
五、结语
安徽省拥有沿江近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着力方向,正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美好安徽的新愿景下,安徽的经济建设与城乡发展迎来了飞速提升的好时机,为服务安徽经济建设而培养、输送高质量建筑设计人才的建筑教育事业面临诸多机遇。一是借助部分高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的契机,建筑学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建筑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有了“助推力”;二是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建立,为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三是安徽省本科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及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筹建,使基于协同发展的安徽建筑教育有了“主心骨”。
挑战与机遇并存。客观来看,安徽省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相对落后,办学特色不明显、发展不均衡、影响力较弱、国际化程度不高,深化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因此,协同发展的理念及策略是推动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整体发展的主要举措,多年的实践也使安徽建筑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对其他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具有启发作用,整合资源、协同发展、以老带新的地方发展之路有助于促进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均衡、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一.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考察[J].建筑学报,2010(10):1-4.
[2]韩冬青,单踊.融合批判开拓——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发展历程思考[J].建筑学报,2015(10):1-5.
[3]孙道胜.地方应用性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25-29.
[4]鄭先友,苏继会,冯四清.建筑设计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J].建筑学报,1998(5):10-14. [5]秦佑国.堪培拉协议与中国建筑教育评估[J].建筑学报,2008 (10):61-6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oc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synergy: Taking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Anhui as an example
YAN Min, LI Zao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601,P. R.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unbalanc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ynergy development, the common progres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nation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for the past 60 ye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demand for talents training in Anhui, the concept of synergy development for local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It summarize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synergy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Anhui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Key words: unbalance; synergy development;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 周 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