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冬梅
当前很多学生都只是停留在阅读的表面,只有阅读的行为,还没有进入高品质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打折扣。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高度认识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要意义——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不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生核心素养”展开。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和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核心素养,而这些素养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品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讀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要依靠课外阅读,依靠整本书的阅读。
二、探索提高整本书阅读能力教学的策略——是提高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关键条件
1.推荐书目,兴趣引路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遵循经典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感兴趣的读物,题材广泛的书目。可以采用课标推荐书目、教师推荐书目 、问卷调查孩子认可书目 、问卷调查家长推荐书目 。在教师推荐书目时,也可结合教材,带动从篇章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如结合《猴王出世》《赤壁之战》等课文就推荐阅读有关的历史故事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学了《巨人的花园》可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选》等,课内向课外延伸。
2.习得方法,提高效率
(1)课前导读课:如何引领孩子进行一本书的阅读,包括推荐阅读就是让学生把读过的,认为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作品推荐给其他同学阅读。荐读重在一个荐字,就是怎么荐,以及如何使自己的荐让其他人能够接受。
(2)读中推进课: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等。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更见成效,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阅读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
(3)读后交流课:在孩子阅读完了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阅读的收获,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感悟或困惑,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还可把读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进行表演。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课例中,笔者也作过多方面的尝试:如《青铜葵花》导读课,指导学生如何去读一本书,包括封面、前言、作者、目录等;如《中国民间故事》阅读中期汇报课,指导学生如何走近人物,如何去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又如《走进〈西游记〉阅读分享交流课》,在分享交流中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设计了一个“阅读方法我来说”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是否碰到过困难?如何解决的?”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把方法进行精炼概括,自行到黑板上板书,为接下来的进一步阅读提供了方法的借鉴。通过这些课例的交流,学生能习得阅读的方法,用以指导下阶段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3.榜样示范,共同成长
(1)老师带头读书
每次的阅读课或读书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利用自身阅读的状况、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如每节课课前五分钟,为学生讲小故事,讲自己书中看到的内容,设置悬念,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告知其出自什么作品,想了解可以通过看书去获知。如在五年级第六单元的经典名著学习过程中,每节课都为他们讲一段精彩的《西游记》,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又觉得吊胃口,情节发展太慢,然后自己争相购买,自己一睹为快。
(2)同伴互助引领
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得最多的是小伙伴,伙伴间的言行举止也会互相模仿的,因此,重视在同学中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阅读情况,对爱阅读的孩子多加表扬,轮流请他们在阅读课或语文课前五分钟里讲故事,让他们把书带回学校,向同伴们介绍书的主要内容,精彩的片段,然后互相借阅,课后交流读书心得,讨论故事情节,在学习伙伴中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样就容易形成人人爱读书的氛围。【本文系学校课题结题,课题编号:GDXKT21237】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