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范九荣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自身发展与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启蒙学生心智,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提出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合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目前养成教育在家庭、学校层面的开展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了一些开展养成教育的经验。
  一、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生年纪小,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良好行为习惯意识,但同时也有模仿性强的特点,而教师对其认识社会、分辨善恶美丑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从随手捡拾垃圾,到待人接物和善、有礼貌,教师的这些举止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层面也要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将学生课堂表现、班级凝聚力、学生德育素质等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引导教师加强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也应该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应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学生。如我县家校联合开展“三拒绝”活动(拒绝零花钱、拒绝零食、拒绝家长无序接送),通过家校联合宣传、联合督导,真正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落到实处。
  二、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发挥阵地作用
  为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最终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为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阵地作用,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法、游戏法等为教学注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吃饭有讲究》这节课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饭前要洗手,还要设置情境教給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与此同时,以小组游戏活动形式让学生模仿体验与家人共餐时的文明习惯及孝亲敬长的礼仪,进行不挑食、不浪费等方面的引导,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依托其他学科和生活实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意识,不仅要通过实践环节予以巩固,也需要其他学科教师在课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融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巩固和深化养成教育。
  比如,科学教师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语文教师可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各科教师还可以组织不同的实践活动,如“校园安全隐患小调查”“我做环境小卫士”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巩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深化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发展。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家校合作,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其他学科的辅助作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责 编 帕 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3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