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髓储明
摘要:作为一名中国教师理应要学习并走近教育家陶行知,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如何才能真正走近陶行知并与之对话,以下四个问题需要首先弄明白:为什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生活即教育”?如何理解“社会即学校”?为什么要学做真人?理解了以上四个问题,其实就是理解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创造力;生活教育;社会学校;做真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333-02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是的,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上满怀热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对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名中国教师,一定要走近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励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态度看学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走近陶行知意味着要学会与先生对话,体味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以及对当下教育改革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而作为中国的教师要真正走近陶行知,先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就对创造教育下过明确的定义,指出创造教育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还告诉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他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眼睛、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提出,反映出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素质的客观需求,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成长,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施以创造性的工作,来培养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造幸福的新世界。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六大解放”呢?以《认识三角形》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课始提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就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自由表达,分享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学生可以用小棒摆、沿着三角尺的边画、钉子板上围、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点子图上連接三个点画,各种方法让学生有了选择的自由,有了思考的自由。在研究三边关系的教学中同样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在验证中思考,教师相机抛出问题“红加黄大于蓝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同时满足红加黄大于蓝,红加蓝大于黄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经过充分的操作、交流、思考,不仅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教学吗?这也验证了教育必须遵循基本规律,教师必须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还自由给儿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顺应国家对创新的无限需求。
问题二:如何理解“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一个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整个的人”和“教学做合一”四个部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中国当代教育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学生亲自称一称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个足球、一本书……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学习《米和厘米》后让学生亲自量一量自己房间门的高和宽……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问题三:如何理解“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续。第二,“社会即学校”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的现实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次,启示我们要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再次,启示我们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后,启示我们要以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很多老师从字面上理解“社会即学校”可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那就是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锻炼成长,到社会中去汲取营养。似乎“社会即学校”就等同于社会实践即学校,讲到“社会即学校”就是和纯粹的学校教育不相干了。其实,我觉得不能这样片面理解“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教育是一个多元融通的系统工程,体现的是教育需要努力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和谐环境和氛围。表现在课堂建设上,它主张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主张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主张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由此可见,真正要传承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作为我们老师首先就要从建设好自己的课堂入手。努力创造出陶先生所提倡的那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我们对“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的最好理解和实践。而非理解成只有多带学生接触社会才是“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正确实践。因此,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解读,我们不能片面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和诠释。必须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全面理解。
问题四:为什么要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这里的“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是分别从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来讲的,其核心就在于一个“真”,即真理、真性、真诚。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听起来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谁都知道“真”是教育永远不能偏离的价值和取向,教育都不求真了,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呢?但是说实话,陶行知所有的教育理论中唯独这一理论实践起来是最难的。就现今的教育来看,“教育失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校接受检查,其中有一项任务是让学生上机回答问题。其中有一道题是问学生家里现在都用什么盐,标准答案是碘盐,只有回答是碘盐才能得分,其他答案都是错的。而事实是什么呢?昆山已经不是缺碘的地区,相反碘含量偏高已经造成了很多人的健康问题。所以很多家庭现在都在选用无碘盐,因为就健康而言无碘盐更有利于我们这一地区的百姓健康。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吗,回答是不能,因为标准答案就一个,记住标准答案了,就说明学生知晓了,知晓率就高了,相反和答案不一样了,就说明学校的宣传不到位。面对这样的选择我相信很多学校都会让学生选择记住标准答案,因为在没有通过验收之前谁也不知道那一道题目会不会影响整个验收大局。其实像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一个,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都是在这样的被动接受中失去我们的“真”和“正”。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回答好上面四个问题,只能说走近了陶行知,要真正走进陶行知的思想内核,还需要我们更潜心研读、更深刻领会、更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