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能够看出陶行知先生一直在强调一点,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将此种教学思想有效的渗透进现今的小学德育之中,需要将社会、学校以及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这三者能够紧密相连,使整个德育过程变成一个生活化的过程。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小学德育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对国民的思想是极为看重的,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在现今的教育中,学校以及社会都致力于使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使其能够塑造出正确的三观,进而使得他们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接班人,这一点是国家与社会一直都在探索的话题。但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从纯粹的角度来看,此种教育不仅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厌烦情绪。针对这一点,相关学校负责人需要重视。要认识到,虽然德育具有抽象性,但是却并不是不存在的,教师以及相关人士需要将其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在小学德育中有效渗透,来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来对德育加以感知。
一、当前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现状
在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引进小学德育教学之中后,发现发生了这样一些变化。其一,便是德育生活化渗透进了学生的个人生活之中。但是因为德育生活化不具备针对性,使得学生的德育培养与实际生活脱节,从而使得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阻碍。其二,便是家庭中的德育生活化问题。不少家庭对于学生的成绩尤为看重,花费时间与金钱,让学生上辅导班,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其三,便是学校方面。为了使德育生活化在校园中得到倡导,学校负责人以及相关教师都开展了不少的活动课。但是由于没有注意掌握住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使得这些教学活动变得机械化与程序化,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着问题。
二、提高德育生活化有效性策略
(一)结合生活开展德育
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围绕着“生活”展开,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都被陶行知先生称为“死教育”。从这样一点便能够看出,陶先生对于“生活”的看重。由此,在开展德育的时候,教师需要围绕着具体的生活展开。
例如,以“健康生活每一天”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这个课时的内容时,教师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我换牙了、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小心别伤着、夏天应该注意什么’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中,对健康生活加以感受”。在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同学们,到了夏天,天气十分炎热,你们想想,你们在夏天的时候会注意些什么?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怎样叮嘱你们的?”在这一过程中,来使得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当然,在开展德育生活化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需要有效增强,通过与学生沟通,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使得师生之间可以成为朋友。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生活,要懂得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入手,寻找与德育相切合的地方,进而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例中对德育的意义进行感受,并且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二)需创设有效的人文环境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这样一点,那便是“环境”对学生德育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会在某种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对其造成影响。由此,教师可以结合德育内容,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使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树立起正确的德育观念。
例如,以“我能做好”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例。从这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事情需做好”。为了使学生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教师可带领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先从班级做起。首先,可以让学生对班级的环境进行改善,使学生能够在親自参与过程中产生出感情。其次,便是可以在班级中创办一个“德育角”,在这个“德育角”处,专门做一些班级好人好事的宣传。通过此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渲染,使得学生能够在此种氛围下被激发出上进心。当然,在班级活动中,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举办与之相关的朗读、文章以及歌词大会等。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培养。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就需要使学生回归生活、贴近生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破教室的束缚,让学生对家庭与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将道德品质应用进生活中。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将德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来使得学生的德育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英云.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6(12):32-33.
[2]陈志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4(8):51.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