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视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曾燕飞
摘 要: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实践性学科,信息技术的授课内容基本上为操作练习类。传统模式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没什么兴趣。凭借短小、内容精悍、易于观看等优势,微视频能够让学生反复学习,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无法面面俱到的难题。在课堂上融合微视频后,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还可以对理论内容有全面的理解,确保知识的实践和可操作性。笔者结合在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实践,介绍了微视频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微视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信息课应持续地更新,课程必须满足信息时代的各种需求,切勿局限于授课形式。同时,要追赶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新课标中,同样也对中小学教师做出严格的要求:巧妙地结合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特点,充实与调整教学形式,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的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抓好数字化资源建设,制作形式有新意、价值突出的网络共享课程,使学生保持足够的兴趣,切实培养和提高每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 教学微视频
有关教学微视频,目前尚未给出统一的界定。不过,微视频现已经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较为典型的定义:微视频时长大概6、7分钟,最短的不过30秒,最长也少于20分钟,对内容及其形态不做过多的约束,允许以微电影或是短片等形态出现,利用手机、DV等客户终端便能够自由地摄录或是播放。内容精悍,耗时短、易于接受,这是微视频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深受教育工作者们追评的缘由。
二、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微视频的类型
(一)知识讲解类
中小学信息技术涵盖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性知识。对学生而言,这些概念性知识十分乏味,且不易理解。怎样去讲授概念性知识,这是教学中老师要解决的难题。如计算机、网络协议等知识点,老师在课前可以制作相应的微视频,通过动画播放的形式去展示和教学,让学生迅速地领悟。知识讲解类微视频,需要教师和整个教研组一起完成。教师平时从互联网上也可以搜集资料,自行修改并投入使用。该类微视频,适合那些青年或是教学能力还不太高的教师。
(二)操作技能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懂得亲自动手和操作。对于一个实际的案例,要能够展现它的操作步骤、细节。故而,教师课前可以录制视频,展示这种操作。同时,编辑录制成功的微视频,在视频里标注好重点步骤和操作方法。如PPT中该如何穿插视频动画、怎样对Word进行图文混排、如何创作一幅Excel图像等。操作技能类,通常要由教师个人制作,有些也可以是教研组教师一起来完成。
(三)教学情境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不定期地预留设计任务,围绕这些任务、项目来组织教学。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应逐步地学会分析问题,熟悉信息技术的各项操作。为确保学生可以对任务项目有全面的认知,教师应适当地将任务带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文字或是图片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去创造这种教学情境。而视频情境可以增强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读懂具体的任务。教学情境类微视频,很多时候需利用拍摄工具来辅助进行,彰显情境的可靠性,密切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
(四)习题讲解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还会不定期预留习题。该类习题,有些考察基本原理,有些还将考察任务分析或是详细的操作步骤。部分习题,学生经常容易做错。如程序设计(高中),VB编程便有很多常见错误,需要对这些错误做好分类,举例说明、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上课之前,教师需要自行制作一组微视频,让学生按需进行观看。这类微视频,通常是教师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要不要制作,也可以由教研组老师搭配完成,实现共享。
三、 微视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作为新课学习资源,实现“翻转课堂”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涵盖了课前、课中在内。课前,教师结合新课内容,自行制作好各个微视频,同时布置好学习任务、待解决的习题,将这些微视频上传至网络上。在家中或是学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都能够自主学习,按老师的要求做好练习。利用自测练习,找出学习中出现的难点,同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反馈。老师最后负责整理,并结合这些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中,老师结合课堂目标组织学习,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知识。
(二)作为课堂引导资源,创造真实的情境
微视频本身是一种立体动态,包含很多的信息。相较于之前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这种微视频可以创设真实、科学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领会信息技术的更新,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它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如“人工智能的加工”这堂课,课前老师为台下学生播放了一个微视频,名为“机器人转魔方”,要求学生与机器人之间去比赛,领略人工智能的优越性和无穷魅力。该过程中,学生十分好奇,这组视频有重要的导入作用。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前沿的信息技术能够带给我们极大的变化,改变人类的生活和身边事物。平时,拿出自己的手机或是DV,到处都可以拍摄“微视频”去记录这些变化。经简单润色,让它成为宝贵的课堂资源。
(三)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重现操作步骤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很多都要用到相關软件。不管文字、图片还是音视频,又或者程序设计和其他网络知识,都要求教师演示相关软件,操作各类工具。该科目,需要学生熟悉各项操作技能。但有关操作步骤,很多学生会感到吃力。即便老师讲解多次,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对于这种程序操作,有必要借助录屏软件在课前制作相应的微视频。特别是某些关键步骤,需要求学生多次观看,重点讲解,确保课堂的高效性。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引入微视频,详细演示其中的操作步骤。要积极关注学生的状态,拓展思维,让他们顺利地完成任务。 (四)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实现分层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意识、能力。微视频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是不错的分层教学资源。在学习中,每个人都会有差异。对于全班学生,很多教师都没有办法面面俱到。不过,关爱所有孩子的学习、成长,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有计划地提炼出知识点,做好梳理与归纳,将其制作为层次分明、衔接性好的微视频,最后建立资源库。利用微视频,学生可以自主、分层学习。对于进度快的学生,考虑适当地课堂拓展。而那些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同样能够按他们的方式去反复、个性化学习,真正建构有意义的学习。
四、 微视频的设计、制作和应用过程
(一)目标定位:为促进学生学习而用
微视频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并非炫技或是解放授课劳动。自微视频被引入到中小学课堂以来,有不少极端现象令人不悦:一是个别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看点,引入微视频。但是,这些微视频并不能真正地延伸学习中的问题,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开拓自己的思维。二是很多地方的信息技术仍属于考查科目,考核标准不严。所以,教师一个礼拜都会在整个年级里讲解一样的内容,这种情况很普遍。有些教师存在明显的投机心理,用微视频完全取代课堂讲解。尽管学生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但很多疑问未能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仍然肤浅。
(二)设计取向:从实际需求出发
微视频的功能在于辅助、点缀,并非单向的课堂实录。笔者整理了多位学员上传的微视频,发现能够以知识结构为主线去录制课程内容的视频非常少。该类微视频,已丧失本身的优势:精悍简短、聚焦,而是沦为灌输式材料。在类似的材料面前,学生只能走马观花,谈不上唤起思维和高效学习。
故笔者认为,我们对微视频进行设计时,需将学生的真实情况作为着眼点,对知识逻辑、画风、时长和手法等进行全面的思量。
(三)表现形式:选合适的不选华而不实的
微视频的优势,是在线一种情境与学习过程,我们要懂得趋利避害。对微视频而言,大致有下列几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一是录屏,二是拍摄,三是软件输出,四是软件生成,五是微课制作系统。
每种制作方法,都会有各自的优点。当然,也有某些拙劣之处。制作前,应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需求,计算好时间、人力成本。要根据学校已有的硬件条件,确定适当的制作方法,从而为课堂与学生更好地服务。如软件操作,建议选择“录屏+批注”。个别重点位置,以图形的方式进行突显,让学生看透彻。对于那种思维训练课,如算法、问题分析,切勿过于形象。教师在录制时,最好别留下声音,而是让学生按下暂停键去独立思考。在课堂上,建议选择数位板实景,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除上述外,个别教师还会以图形或是视频的方式,去描述那些抽象、不好理解的内容。这种快速的画面,对思维发展反倒不利。
(四)应用情境:把握时机,用之得法
教学媒体带有较强的情境性。运用得当,如同画龙点睛。如果运用不当,则适得其反。如个别教师在微课制作时喜欢用到那些SVG视频工具,产生的效果鲜明。笔者认为,这种视频用于那些强调或重点地方合适,但不适合知识呈现。这是由于,绚丽显眼的特效可能会对学习造成干扰。不少教师为能够让课堂有更多的看点,教学中会引入微视频演示,这种做法不符合教學的基本初衷。
五、 结束语
中小学,是所有新学科的起点。在本阶段,兴趣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视频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有关微视频,笔者认为应该从会用升华为活用,结合教学目标、学生个人的需求与情境,合理设计、规范地使用。我们相信,伴随教育工作者们对微视频的创新运用与深度推广,微视频将会更大幅度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治.面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D].长沙:湖南大学,2018.
[2]刘艳闽,杨上影,韦永圣,沈竞.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MOOC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以“‘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8):99-102.
[3]周洋.微视频教学短片:价值、特征及创作流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8):69-75.
作者简介:
曾燕飞,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8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