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愉悦原则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应用愉悦原则来展开文言文教学活动,目的是在与促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个教学问题展开深入地分析,试析关于愉悦原则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且提出几点有效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愉悦原则;初中;文言文教学;应用策略
愉悦原则是近年来所提出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新思路,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言文知识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实际展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便要充分地结合愉悦原则来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将愉悦原则的优势发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当中,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巧妙设计课前导入环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当中,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便要做好课堂导入环节,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巧妙地设计课前导入环节,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讲解新课知识点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元素,以便能保证课堂教学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教师教学到《木兰诗》这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个关于木兰从军的故事,从而以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对这位巾帼影响产生更多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言文并且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内容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導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提炼一些文章中的成语、佳句,如气象万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并且为学生讲解关于这些成语、佳句的出处,从而促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到相关信息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二、合理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多是“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而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且枯燥,并且不符合现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针,难以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更加无法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语文学科的学习魅力也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实际展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便要尽可能的避免这类教学问题的再次出现,通过对以往陈旧的教学形式尽心合理创新,以便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此教学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师教学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表演情境学习法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扮演和模仿来深入掌握文章中所蕴含的信息,而在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结合文章内容自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更能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充分地发掘出来,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积极参与到表演活动中的同时学生也便能对此部分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元素,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来说也造成了更多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也更加熟悉,对一些流行的网络元素也产生了更多的认知,因此,在实际展开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代入一些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代元素来展开教学,从而促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轻松地掌握文言文知识,并且逐步提升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类似于网络中的一些流行语便可以代入到文言文教学当中,能够更为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师教学到《湖心亭看雪》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在介绍人物背景时便可以套用现代网络用语“官二代”、“富二代”,而这样的词语显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新奇和有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感。再或者是在翻译“我自倾杯思卿妆,一杯凉,两杯霜”时可以翻译成“我真是醉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转化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了以往教学模式的枯燥性,学生也能够在文言文和网络用语的转换中感受到文言文的优雅和诗意,在缩短了文言文和现代化语言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增强学习能力,也便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文言文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而愉悦原则则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运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当中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出愉悦原则的教学优势,促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快乐学习,掌握更多关于文言文的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琼.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探讨[J].宿州师专学报,2002,17(3):115-116.
[2]李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增刊1):3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