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英语课文本解读的原则与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洁石

  摘 要:文本是静态的可再生成的语言符号体系。其蕴含了作者的意志与价值倾向。通过课堂实践分析,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词汇语法教学代替文本解读的现象,或出现“泛读”“浅读”等现象。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法,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次探究文本解读的原则与方法,使文本至文本解读呈现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由静态到动态,兼有个体色彩的文化觉醒的过程。理解语篇的作者意义,领会作品意义,生成语篇的读者意义。使文本解读体现整体性,具有渗透性,彰显建构性。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语篇;个性解读;建构生成;读者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高中英语课程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注重英语思维、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实现与提升。拓宽学生的国际洞察力,提升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在高中阶段,凭借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语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践行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培养学生的“全人”素养。教材的文本作为顶层设计意图的具体呈现,对它的正确解读是落实以上诉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语言教学代替文本解读,以情感的咏叹代替文本解读,“浅读”“泛读”等问题的存在。
  一、 什么是文本解读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將文本text定义为any form of written material,for example a speech,a play,an article,etc,not the notes,picture,etc .而解读《汉语词典解释》释其为阅读理解分析及体会。文本解读简言之,就是对书面材料阅读理解分析体会。
  二、 人教版课文特点
  文本篇幅适中,标题简练,文句浅易,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蕴含了深厚的道德教化,多与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相同。多采用一种篇章结构、写作顺序,多种写作手法综合应用。文本都有问题链形式的pre-reading引入话题,课后有comprehending深化解读,指出了文本解读的区间及重难点。
  此外,图文并茂,揭示文本内涵立意,提示文本解读的线索。如必修三第四单元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采用图画与图表融合的“图”形式揭示了文本语篇结构。
  三、 文本解读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文本解读宜“循规蹈矩”,准确适度地解读。
  (一)以“双核心”为指导的文本解读
  “文以载道”,高中英语课程任务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与民族使命感兼具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人。文本多承载中国优秀传统价值取向,文本解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英语核心素养为驱动。必修四的Communication:No Problem “兼收并蓄,克己复礼”的文本倾向。
  (二)线性与非线性解读并举
  教材语篇中配有的图表简明直观地传递文本的隐性信息,解读线性文本也应引导学生解读非线性文本,获取有效信息,图文双解。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一文根据文中配有的不同时期油画代表作的图片及画家肖像,可推断文本的语言内容与形式。再结合线性阅读,全面解读。
  (三)找准定位,个性解读
  学生是文本解读的第一主体。教师是引入人,尊重学生解读的独特感受。以学生的视角设境引读,鼓励学生在文字文学文化三层面深入文本自主自行地阅读建构,形成个性化创造性的文本解构。根据学生文本解读前已有的不完善的“前理解”力,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走进文本所建构的语义世界。创造性地批判构建文本个性化的读者意义。
  四、 文本解读的方法
  汪曾祺认为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思想。这需从文字、文学及文化三个角度递进地解读文本。
  (一)细读文本——细读慢嚼,把握文脉
  文字层面走进作者创造的语意世界,文学层面解构语篇结构,需细读文本。不仅细读文本还应细读标题、副标、课文图片、pre-reading、comprehending中对解读区间的预设。“卒”章尽意,从语意、语篇建构对文本。
  1. 读句断义,把握文意
  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及阅读技能。以语段为单位解理解文本语言形式,把握作者的语境世界,抓住文本文义。
  2. 细读卒章,理清文脉。
  “卒”章不仅指通读全文,还要通读文本图片及文本前设后置的部分,实现线性与非线性文本阅读的结合,理清文本语言形式即文本体裁、构段谋篇、写作技巧等,整体把握语篇结构。在文学层面上解读文本,做到文本骨肉俱丰。
  选修六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文“头”用现在进行时,warm用比较级说明地球变暖加剧,But Does It Matter?以设问手法,言明人类对此持有不同看法。prereading中出现了关键词 greenhouse、greenhouse gases及其相关的预设问题,comprehending的问题链涉及主旨、文本出处、文中涉及的观点。两幅表格Graph 1 Temperature difference Graph 2 Carbon dioxide content 表明讨论的是二氧化碳与全球升温的关系,“卒章”细读明确文本解读区间及重难点,再细读文本内容,获取文本信息。
  (二)研读文本——研品词句,沉降下潜
  在细读分析的基础上,透过字句,就写作意图、文本倾向等与作者精神层面上对话。
  1. 寻隙切入,提炼凝聚
  解读文本是分析基础上的理解建构。找准文本切入点,把握正确的文本解读区间,进而解读作者立意、作品表意,形成文本的个性读者意义。   (1)考查文眼,寻解解读重点
  文眼即文题,是文本言语内涵的高度概括。读透文题,明确解读维度。选修八Pygmalion文本标题Fateful Meetings,词形入手,切入文本。Meetings的复数形式意实指明暗两重会面:明面指买花女Eliza与教授Higgins的会面,暗指讲两种不同口音英语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英国社会的阶级碰撞,从而品鉴文本倾向。
  (2)探究文本矛盾,破解文本密码
  文本是在对比冲突中曲线形的推进。文本矛盾是文本情节展开的依据,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作品意义和读者意义的凝聚。如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Act 1 Scene 4中餐馆老板与侍者态度“前”倨“后”恭地矛盾变化为线索解读文本的作者意义对美国社会的嘲讽,及幽默中对美社会价值丧失的悲悯与担忧。作品意义借“英”讽“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扭曲的金钱观。
  读者与作者存在不可跨越的时间距离,但读者可依据文本矛盾冲突,与作者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3)筛选标志性词句,提炼深层信息
  文本的标志性词句是文本的点睛之处,在文本解读中留意体现文本主旨、层次、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词句,从其着手解读文本内涵。Old Tom,The Killer Whale 中第一人称的共出现30次,以个人认知色彩强“我”的视角言明whalers与Old Tom间故事的真实性,利于读者作者角色互换,身临语境地感知文本。“That's Old Tom,the killer”五个字介绍了Old Tom 的身份说明whalers与 Old Tom早已相识。old一词注解了 whalers 与Old Tom的情谊“having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om西方社会的寻常人名,说明whalers视其为人类社会中的老伙伴,为展开下文做了铺垫。
  (三)整读—纵观全局,瞻前顾后
  文本解读应纵观全文,有机结合文段,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本,以免肢解文本。课文是有机地联合于教材体系之中。编者的意图也连贯地体现在不同的单元与教材序列中,这也要求我们解读时树立全局观。
  1. 单元内整读
  每单元基本配有两篇阅读文本,多为前后相继。课内将其整合解读。此外,文本都是作者与其时代的所存现象的对话与批判。联系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整体解读文本,以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必修三第三单元所选文本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Act 1 Scene 3和Scene 4。Scene 3交代故事的起因,引出看似荒谬实为资本主义社会真实具象体现的百万英镑,Scene 4中Henry如讽刺漫画般地“奇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美国内战后经济蓬勃发展,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整体解读文本的作者意义,构建文本的作品与读者意义。
  2. 单元间整合
  教材中同一体裁,相近主旨的文本连续出现。从不同角度完善某一价值取向的构建,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任务。这就要求在各自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分散的文本价值有机整合,完成文字文学方面的文本结构。文化层面完善学生的“前理解力”,实现读者意义的提升。必修四1-3單元出现了4篇人物传记,呈现人物传记类文本的语篇特点,从不同侧面地完整地向读者呈现了人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可见,深入构建作品与读者意义,需整体解读单元相近文本。
  3. 教材序列间整合
  编者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前理解力”,将其要传递的文本语言内容与价值取向分散于教材序列的不同题材体裁的语篇里。教师可在分别解读的基础上,可对某一主旨主题做专题纵深解读,以便读者生成构建全面的新认知。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例,必修二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Animal Extinction 必修三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必修四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选修六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But Does It Matter? 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等,教师可按生命的起源、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如何地正确对待生命环境的顺序将其重新排列解读。在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上认知文本。同时生成个体性认知即人对生命对自然应敬畏不应一味征服。实现语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
  五、 总结
  总之,依据适度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方法,在文字、文学及文化三方面层级地宏观纵览,微观深入地解构文本,认知文本的作者意义,感悟作品意义,生成文本的读者意义,以完善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优化学生的语言及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19-139.
  [3]刘家访.教师新课程理解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38-144.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3-136.
  作者简介:沈洁石,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哲理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0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