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几个着力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英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师生关注的重点,而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却鲜有人提及。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时间显得异常珍贵,用“精讲精练”来提高复习效率成为各个学校、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其实,精讲不仅要体现在日常复习课的教学上,而且应当体现在“精练”之后的练习、试卷的讲评上。常规复习课是巩固提升基础,练习和测试会暴露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而之后的讲评课,则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应当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让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 精,即精心、精细。
有的老师觉得讲评课最轻松,不用备课,拿起试卷就讲;多数学生拿到试卷后瞄一眼分数,就等着老师讲评,这样讲评的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在正式讲评试卷之前,师生双方都要做好精心、精细的准备工作。老师要做的工作是:统计学生答题的得分率和答题情况,以便于在讲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记录学生的典型错误概念、不当表述、容易遗漏的答题角度、知识点;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分析其出错原因。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工作:试卷中反思审题和答题中失分的原因,对于一些基础知识错误自己提前进行纠正,个别同学准备好在讲评课中的发言,等等。正式讲评之前的师生双方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精心、越精细,试卷讲评的效果就越好。
二、 活,即灵活、活用。
试卷讲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的讲评课是教师主导的一场独角戏,要提高讲评的效率,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讲评模式。
1.“生教生式讲评”。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答题情况,把部分试题指定给一些学生来讲解。这种方法,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更易于被接受。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试题难度要适中。第二,老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2.演板式讲评。让学生在黑板前进行演板,然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批改、共同纠正、老师再讲评。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全面地暴露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用这种方式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师在事前要对试题和演板的同学进行严格的挑选,二者都必须有典型的代表性。
案例1:材料提供了《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及《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设问: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学在板演时回答如下:特点:着重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农业所占比重大,工业所占比重小。原因:“大跃进”的影响和发展国防力量的需要;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我请上另一位同学进行讲评,他指出,答案中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在归纳特点时不完整,只注意到了产业结构的比例,没有归纳总产值的变化。第二,对应阶段的错误。图中所给的时间是1957―1960年,不属于“一五”期间,所以原因中“一五”计划实施是不对的。我充分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观察力,同时进一步指出,在第一小问中板演同学的回答不符合用学科语言回答的要求,正确的回答应当是“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平衡”。
3.运用多媒体辅助讲评。在新课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不足为奇,其实,在讲评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样能出奇制胜。在讲评课之前,老师可以把不同程度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标准答案进行扫描,制作成幻灯片,在讲评课时进行播放。这样一方面可节省演板耗费的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很直观地看到不同程度同学答题的差异、自己答题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距。另外,应用多媒体讲评,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趁热打铁的效果。老师可以在事先准备一些同类型的例题,边讲边练,以练固效。这可以说是现代教学手段对增强教学效果的又一大贡献。
三、严,即严格、严实。
常有学生拿着试卷问我,为什么答案的要点似乎都答到了,却仍然得不到高分?仔细分析,原因就在于答题不规范,没有用学科语言说话。
做题,讲究规范多得分。学生要做到字迹清楚工整、答案层次分明、用历史的语言说话、从分值判断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传授给学生答题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即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平时的练习中;二是注重日常教学中自身语言的应用,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在评卷过程中从严把关,在讲评试卷过程中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进一步明确规范化答题要求,找出自身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距。
案例2:材料提供一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图,要求学生回答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学生回答: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但东部多,西部少;在19世纪70年代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步发展,1912―1919年迅速发展。参考答案是: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区发展不平衡;起步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强,阶段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学生的答案也把握住了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但没有用到“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学科语言;而从时间这个角度看,他的回答只局限于描述民族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而不属于现象的总结和概括,严格来说是不能得分的。这一点,恰恰是学生答题过程中的通病。
四、析与展。析,即分析、解析;展,即扩展、拓展。
析是试卷讲评课最常用的方法。老师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错因生成、解题思路;但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应该把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今后能将学到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运用到新问题解决中去。为此,教师可以精心准备另一些试题组织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这样训练,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片的目的。
案例3: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摇?摇?摇?摇
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
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摇?摇?摇?摇
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这一概念外,还可延伸复习这一政策的原因、后果,而后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题)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诗中提到的“大错”主要指的是( D )。
A.打击出口商品生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失去对外贸易主动权,使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
这道变式题同样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却变换成考查这一政策的后果了。
五、思,即思考、反思。
一张试卷讲评完,老师和学生需要共同思考与反思。学生反思的是: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今后复习应当注意哪些环节?学生通过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做到复习的针对性。教师反思的是:学生为什么会在一些问题中错误频出?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教学应如何改进?老师的反思有利于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监控和合理调整教学布局,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
总之,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要在精、活、析、展、严、思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有效性,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6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