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行为管理》评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洁然

  《儿童行为管理》是一本为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年轻的父母提供关于如何分析儿童的行为,帮助养成适宜行为。改正不良行为的相关方法和具体案例的书。本书由英国的希拉•里德尔一利奇著,南京市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翻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本书共十个章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事,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这一部分从历史的和法律的角度探讨“行为”一词的内涵,以及不同的观点怎样影响我们对行为的理解:儿童学习行为的途径,对我们的实践产生影响的一些理论观点,以及儿童的发展和自身需要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第一章是关于行为的界定。行为就是我们在某种社会情景中所做的事。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比较稳定的核心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由儿童童年经验和家庭影响塑造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受个人的价值观影响,而我们的价值观又受家庭结构、文化与种族、宗教、性别、教育和年龄影响。因此,在分析理解儿童行为之前。非常有必要审视我们成人自己关于行为的立场和价值观。第二章阐述了行为是如何习得的。作者运用了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大学派的观点来阐述人类行为形成的过程。行为主义学派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来说明强化的作用和如何运用强化帮助儿童习得行为或摒弃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学派强调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反应的重要性。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鼻祖,他和布鲁纳、维果茨基等人都认为儿童的学习来自自己的动作和对自身环境的探究。在第三章,作者介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三要素(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和埃里克森个体心理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他还提示读者要重视儿童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随后,作者运用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强调,发展积极依恋和发挥父亲的作用对于儿童早期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第四章作者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儿童需要是如何影响儿童行为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把儿童个体的需要同他们的发展联系起来,即需要和行为的联结。第五章作者对当前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系列法律进行了介绍,指出它们对于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影响。
  第二部分,行为与后果,包括第六至第十章。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如何处理可能引起担忧的情况和行为。如何增强儿童的能力和积极的行为管理:现有的外部支持以及与家长合作的方式;探寻家庭、儿童养护机构和儿童教育机构这三者中的行为策略和行为管理,并讨论一些较常见的令人担忧的行为表现。第六章,作者分析了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人格发展/自我概念,家庭、联结和依恋,出生顺序和兄弟姐妹,性别和发展阶段。外部因素主要有:学校和同伴、分离、疾病、丧亲、虐待、社会阶层和习俗、媒体等。第七章是如何促进积极行为。作者陈述了如何运用有效策略,避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分心:何时应当为儿童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便于其进行认知探索。第八章行为矫正和个人教育计划。通过案例,作者详细描述了对如何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和制定一个完整的儿童教育行动计划(包括方案、目标、结构、完整的记录、评价方式等内容)。第九章合作与寻求外援,讲述了如何找寻专业支持。第十章与父母以及看护者的交流,就与家长交流,共同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管理进行了阐述。
  在很多时候,儿童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儿童的行为能够反应其心理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儿童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家长、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行为管理》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儿童行为、分析其成因以及如何管理儿童行为的基本维度和理论支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2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