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火花,汲取古诗文精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海燕
【摘 要】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古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动作演示,培养直觉思维;尝试绘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围绕词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力;填补空白,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五个方面,使学生汲取了古诗文的精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古诗文教学生意盎然。
【关键词】思维;动作演示;词句;绘画;填补空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文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仍光彩夺目。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领略灿烂的古代文化,大量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动作演示,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洞察、直接理解,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认识的顿悟,被认为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古诗教学中,学生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后,可借助动作演示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教者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演示“草长莺飞”和“拂堤杨柳”这两个词的意思,使学生初步感受词意,接着指导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通过准确演示令学生体会到“草长”时生机盎然、充满朝气的活力,“莺飞”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拂堤杨柳”时的轻柔、温馨。这时再让全体学生自由演示,学生用动作表现了词语的意思,并在此过程中凭借直觉感悟到“初春二月”乡村的恬静、优美,以及轻柔的春光下,四野雾气飘渺的生动景象,体验到了诗中所隐含的令人迷醉、舒适的情境。
二、尝试绘画,培养形象思维
许多古诗都表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更喜欢用画面来表现心中的世界。因此,教者可让学生根据诗境,发挥想象,尝试绘画,培养形象思维。利用古诗尝试绘画,培养形象思维,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有这样的表象:“苍苔”、“柴扉”、“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这一系列的表象无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学中,教者可先让学生用彩笔描画出诗句表现的画面:青翠的苔藓铺满园地,像一匹绿稠,雪白的梨花、火红的桃花、倒垂的细柳条透过柴门清晰可见,一枝红杏从墙头上悄悄地伸了出来……多美的春景啊!绘画过程中,学生再现了诗的意境,受到美的感染。
三、围绕词句,培养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通过判断、比较、推理等方式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加以认识的思维活动。古诗因为押韵、字数、对仗的需要,常常以单个字、词表达丰富的意思或因为创作时代的不同,有些诗句中的字、词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这时,教者应紧扣古诗中的字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如:“终”有以下三种意思:①结束、末了;②终于;③总归、毕竟。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终觉浅”的“终”应理解为那种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揣摩、体味,并加以比较,弄清楚诗句是说“纸上得到的知识是不完善的、肤浅的”。通过对诗意的分析思考,确定了“终”含有“到底、总归”的意思,积极寻找是人表达的妙处,不仅感受到诗人选词炼字的准确以及诗句通过这些关键的“诗眼”所表现的美感,更进行了有益的思维分析训练,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教者应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紧扣词句,精心设计多样化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四、填补空白,培养想象思维
古诗除了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之外,在表达上还有空白的美,使诗的意与神得以拓展。古诗教学中,可以运用 “填补空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乡村美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了老朋友间的坦诚、直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的结尾留下了引人遐想的空白:“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究竟到了重阳日,诗人是怎样来欣赏菊花的,老朋友家发生了什么变化,故人相见时怎样的情景,菊花盛开又是怎样的美,这些空白可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由于学生对《过故人庄》所描写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有日常生活经验在内心的积累,是完全能将这首诗的空白补充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的。这样的空白引导学生将旧经验重新组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求得多种合乎情理的答案。在古诗教学中,教者尽可能地创设课堂情景,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者在课堂上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开展教学。录音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声音由低渐高,营造别离时的现场氛围。在音乐声中,出示投影:李白举起酒杯为孟浩然饯行。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李白、孟浩然会倾诉怎样的别情?心中会怎样想?在学生充分地自由说话后,在出示这样的投影,让学生观察: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远方,一江春水流向天边。这时孟浩然的船已经消失,可李白为何仍然在江边伫立呢?学生思考原因,体会李白这时的心情。紧接着,出示第三幅投影:孟浩然伫立舟中,凝望远方。提问:孟浩然会看到怎样的情景,这时,他又会想什么?通过以上的观察、想象,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思考,利用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一些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勤于探索,才能使以往索然寡味的教学变得新颖而鲜活。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行与良好的人文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古诗教学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7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