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课堂评价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艺术课程教育改革作为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必修课程,以音乐、美术、戏剧、表演、舞蹈等为主要形式,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艺术活动之中,鼓励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探究”、实验”、“交流”、“创作”等一系列艺术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评价就变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由老师一人包办,往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反映。因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同时暗含着对学生的期望,也决定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所谓自我认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感觉、态度或评价,常伴随着自尊或自卑、自赏或自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个别学生画画时遮掩着不愿给同学和老师看,有时还不愿交作业。这些学生常常是批改等第较差的人。在他们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评价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建立新型评价的首要原则就是激励性。以宽容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努力,操作中减少等第的相差度是贯彻激励原则的有效方法。其次是方向性原则。为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在对技能水平评价的同时特设立“创新水平”评价,对有创新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操作中在等第的基础上,添加特殊符号以示肯定。再次是自主性原则。新型评价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评价,能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方法,培养欣赏他人优秀作品的正确评价观,同时学会科学评价自己,促进学生的自主认识。
  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评价学生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我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着重成果展示
  学生的个人喜好不同,因此学生在每一个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每当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本单元各类作品的集中展示,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由全班同学共同进行评价。个人作品的展示、交流既是对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艺术课程活动中各种活动表现和活动产品的一个总结,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学习的主题不同,必然会引起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的不同,因此成果的展示形式也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学生做,教师评”这一评价形式。
  艺术活动的内容是多样的,环境更是开放的,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也是丰富的,充分利用教室里空白的墙壁、门窗,将小朋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丰富体验和收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如有一个“剪窗花”的学习内容课上,我简单地把折纸的要点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然后非常随意地折叠、剪贴了几种不同的窗花图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后,直接发给学生各色的彩纸,没有提出任何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天真的想象和灵巧的双手通过不断地设计和实验,剪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窗花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张贴在教室的任何地方。为了更好地向小朋友讲解窗花制作过程中的对称原理,课前我预先选择几种对称的图样剪成窗花贴在教室里几个醒目的地方。最后当学生看见自己的作品和老师的作品一起张贴出来,并且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表扬的时候,他们感觉自己的作品真正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自豪感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满足。
  2.加强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
  淡化结果评价不是不要结果评价,这是针对以前教师、家长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而言。这种评价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艺术想象力、自信心,忽视他们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的感情因素、技术因素、思想动态。加强过程评价则容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迷茫,教师可以给予及时的鼓励、指导。 艺术课程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就是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点滴发现、点滴进步。在艺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重点、有目的的讨论活动,能使一些存有疑问的同学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得以继续开展探索活动,有助于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另外学生通过互相帮助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有助于艺术活动向更深层次深入探究下去。 当然,很多时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创作出具有特色、富有创意的作品来的,因此,更多的时候,对于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不需要留到活动结束时进行集中的展示,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作品中的一个闪光点或学生的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请学生暂时停下手头的活动进行欣赏评价,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及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能很好地激发其他同学的创作热情,帮助他们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这样看似随机的成果展示,既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更能激励学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师开展艺术课堂教学活动。
  我在上《画手绢》一课时,首先展示了我带来的图形,并且让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许多学生都根据刚才的观察画手绢的花边图案,大家都将手绢当成了固定的四边形。然而,当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位一位学将手绢设计成了一朵不规则的形状时,我不禁好奇,随之我就了解到这个学生希望能有一块其它形状的小手绢,以示独特,她就想画自己喜欢的形状。我感觉这个学生的设计已经脱离了我的掌握,但她的愿望是那样美好。我趁机让其他小朋友停下手里的制作,一起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学生在惊叹之余,纷纷告诉我,其实谁喜欢小动物,谁喜欢……一下子,学生的创作欲望得到激发。他们纷纷抛开自己已经开始制作的手绢图形,画起了自己最拿手的图形。当然,手绢的花边自然也变成了各种各样的。
  在最后的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画的每一块手绢都充满想象,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
  3.自我管理作品
  为了便于学生存放自己的作品,艺术课本上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画夹。我和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自己在手工课上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个具有个性的画夹。我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的富有个性的画夹,给自己的画夹封面绘上图案。结果学生竟无比认真地做起来。 一开始,我只要求学生每堂艺术课后一律要将自己的作品存放到自己的画夹中,对学生存放的作品我不作任何要求,它可以是一幅自己画的画,可以是一张收集的画片,或别人的作品等。 当学生画夹中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我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要求,比如,艺术课上小制作的规格,画的内容、色彩是否符合我们的欣赏习惯等,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重新整理自己的艺术作品,有重点地进行收集、存放。 有了一定的要求之后,学生的作品开始出现不同的类型,我提出了将画分类别的存放,并加以注解和落款,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画夹中开设如“春天的色彩”、“小巧手手工”等小栏目,将自己的艺术成果分门别类存入画夹。 在初步分类的基础上,我开始指导学生在每个小栏目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在教室里专门开辟的“绘画空间”集中展示,请全班同学当评委对这件作品进行欣赏、作出评价,向该同学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再由这位小朋友根据其他同学的评价意见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二次创作,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
  我个人认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做、老师评”的陈规陋习,改革单一的“教师才是最高权威”的陈旧观念,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多进行有益学生进步、有助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自我评价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起到“引路人”、“铺路石”的作用,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出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学生一个课时、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收稿日期:2011-08-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