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正常的环境中,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健康保持动态平衡,使人类得以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污染物质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慢性危害,而且还会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远期危害,这些危害具有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而且情况很复杂。本文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方面,简述了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较全面的分析了环境污染的种类、来源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对策。
【关键词】 环境 环境污染 人体健康 影响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环境对健康影响的差异很大,构成不同的健康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机器的广泛应用、煤和石油的大量消耗以及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大量工业“三废”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急剧恶化。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环境与健康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1]。本文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方面,简述了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环境与人体健康
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2]。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体总是从内部调节自己的适应性来与不断变化的地壳物质保持平衡关系。而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矿物等各种地理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交换,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经常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实现是保持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如果环境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的甚至病理的改变。
2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征。
2.1.1 影响范围大。环境具有共享性,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其所影响的往往是共享该环境区域内的人群,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
2.1.2 作用时间长。有时环境污染出现后,短期内影响暂时不显著,但在一定时间内威胁着人类健康。接触者长时间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有的可达几十年甚至更多。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这种环境污染,是不容易被人的感官所发觉,是看不见的杀手。
2.1.3 污染情况复杂。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较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他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改变其原有的形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
2.2 环境污染的主要种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的种类很多,按照污染对象主要划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这些污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2.2.1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接触皮肤、眼睛等部位危害人体。大气污染物复杂,有害物质的特性也有很大差异,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包括急性中毒、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要机能障碍以及其他系统疾病。此外,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健康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气温增暖,“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更为显著,又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床。
2.2.2 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水体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沟渠、江河、水库湖泊等。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水体污染。水体病原体污染可以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医院污水及屠宰、制革、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和牲畜污水。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被污染的水量占河流稳定流量的40%以上,水体的严重污染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2.2.3 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土壤是一切植物生长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一个安全的土壤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己。土壤是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宿营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都滞留在土壤内,并且通过生物的食物链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发生进一步的传播,间接危及人体健康。
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物性传染病的危害。如,儿童游戏、土建、农田作业等感染,也可间接接触,如,使用污染后的蔬菜、瓜果等方式感染。②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不易排泄,逐渐蓄积,当超过人体的生理负荷时,就会引起生理功能改变,导致急慢性疾病或产生远期危害。③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危害人体的健康。大量含有机物的农药,都具有降解难、无害化难的问题,可目前农业生产还不能全部用低毒低残留的产品替代,持久性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成为食品生产的安全隐患之一[7]。
2.2.4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在噪声较强的环境中生活与工作,一是听觉器官的损伤,主要是造成听力损伤。二是对全身各系统,特别是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晕、失眠、易疲劳、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并伴有耳鸣和听力衰退。对心血管的影响主要是可导致心动过速、心率紊乱、冠心病与动脉硬化等。噪声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与工业“三废”一样,已成为当代世界危害人类环境的一大公害。近年来也有人指出,噪声是刺激癌症发病的原因之一,噪声对胎儿造成危害,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 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 不但使人类处于一种越来越不安全的境地中,而且环境污染可以加剧病毒的传播与疫情的扩散, 环境恶化可能会使一些病毒发生变异, 使一般病毒变成致命的病毒。一些专家指出, 环境因素对病毒的产生、变异、传播以至于最终酿成疫情所起到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8]。
3 保护环境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健康。
3.1 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方面法律法规。我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在宏观层面已经足够,但到中微观层面就显得不够完善。因此,我们结合当今实际,可以探索建立与完善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绿色税收等制度。在深入研究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基础上,尽快完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的标准、法规体系和定量评估健康风险经济损失的方法,建立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的补偿机制和法律框架,确实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
3.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环境发展政策。环境与发展是相互补充,互相影响的。政府应当改变以前那种不顾环境,单纯追求发展的做法,应采取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们在作重大决策前,一定要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要做前瞻性的调查研究,摸清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地确定环境恶化的根源、后果,最大限度上减少环境恶化。要对整体和长远利益作综合分析,决不能透支有限存量的资源来获取地方和部门的眼前利益。否则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资、盲目布点、低水平扩张,既增加了环境负荷,又制约了经济发展。在环保工作中,要防止地方保护主义,要重视管理者的责任。
3.3 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清洁生产的企业要大力支持,从政策、政府补贴、纳税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支持无废工艺的推行和发展。通过各种手段,达到废物产生的最少量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审核;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3.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名环保意识。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抓起,以增强少年青年一代的环保意识,并增强危机感与责任感。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任的环保培训。要开展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增加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认识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程度。
3.5 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植物能净化污染的环境,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因此,可根据各区域有害气体的种类,有所侧重地种植相对应的植物,如,侧柏具有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吸尘的功能,其枝叶能分泌杀菌素,杀死痢疾、肺结核等病菌,还可吸收氯气、氟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向日葵其众多根系可吸收和清除有害的放射性物质铯和锶[4]。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复杂的,它从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所有对我们的城市、乡镇的管理有决策影响的人都应该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而不只关心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健康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如何克服这些消极的影响,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常元勋.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R].北京:北京大学公共卫
生学院.中国医学全科出版社,2006,9(13):1081-1083
2 宋萍等.浅谈大气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青海:青海师专
学报,2004(5):95-97
3 李莉等.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C].安徽农业科学出版社,
2007,35(10):2983-2984,3136
4 杨爱群等.环境与健康[C].蒙古自治区环保宣教中心,2007(3):
188-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03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