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正华

  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因此不能简单地讲知识,而要把道理内化为学生的信念。人应该诚实,这个道理学生都知道,但怎样把它变成学生的价值观,这是德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现在有些思想品德课上成了知识课,光讲道理,甚至课上又解词,又分析含义,上成了语文课,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内化上、信念上、价值观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在“信”上下功夫。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信息鉴别者、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其人格模式应当先于、优于和高于其他行业的人格模式,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
  一、教师人格的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高尚人格是学生人格形成的榜样,教师的高尚人格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
  二、教师人格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的缺陷,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使自己尽可能地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①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爱岗敬业的执著精神;②要做到诚信、公正和廉洁;③必须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三、人格独立性教育
  对自我的认识简单说就是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朴素意义,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这个能力不是未来的社会生存能力,而是作为人的本质的能力,即每个个体的人不是社会和他人的附庸,而是具有特定的独立性的存在。如公民有生存的权利,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有休息的权利等。对于权利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感受自身存在,获得理性的自我意识。
  怎样给予空间允许人格独立性的发展?我们往往过于焦虑的认为,如果不强迫,也许所有的学生都会逃离学校。但是,事实是在很多逃离厌倦压迫学习下的学生或成人,多年以后的悔悟确是当时的错误逃离。这个过程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长,需要到成年之后的很多年才能真正认识。所以我们是否过分的担忧,并且剥夺了他们行使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的能力的锻炼?也许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的叛逆个性已经在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独立性是需要纠正和规范的,但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独立性的理性养成,更多的表现是,一方面,不认为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存在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一些“偏差”的独立性进行粗暴的压制,导致了青少年的叛逆个性。事实上不论我们怎么忽视,也不论我们怎么压制,个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早就存在,忽视和压制只能是增加了他们认识自我的难度。在他们的独立意识没有完全苏醒,或者认为自己无力张扬的时候,他们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更因为这种隐性存在不被正面的引导,而导致在一旦爆发时所表现出长期压抑下的巨大冲击力。
  四、人格社会性教育
  只有在人格独立性教育的完成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性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对这一点的最直接的诠释,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当学生一直在被动地接受己所不欲的一切的同时,久而久之就认为人们的行为常态就是要去接受一切自己所不喜欢的,也就可以不去考虑强加与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的感受。一个和谐的个人和社会的共处方式,不是只有理想主义的人人奉献的最高境界可以达成,在现实的社会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性的公平获取自身需要的规范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能使学生理性和批判地认识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是人格社会性教育的关键。学生永远是社会的希望,他们比我们更容易激发理想主义的追求。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积极的精神,而不是轻易地被社会的阴暗面影响和拉拢。在我们一味地用道德规范来要求他们的同时,不妨允许他们理性地学习用自我的价值观来批判成人世界。因此,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怎么样引导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对待社会生活是迫切需要的。小环境里和谐的行为惯性在未来可能不和谐的社会环境里有多大的抗性,是非常值得探索的,和谐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落差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值得忧虑的。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的小环境以致力于养成和谐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教育。对学生来讲,如何看待社会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尤其显得必要。
  (作者单位: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
  (责任编校:白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