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悟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车洁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感悟的前提是感,只有接触形形色色的事物,有充分的感受后才会有所领悟。教师只有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进行辨析、讨论;创设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体验中发展。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了,学生才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才会乐意充当成功的探索者。所以教学中,我总是以学生为本,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让学生感悟数学。
一、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如,在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前我带领学生以找春天为主题参观校园寻找春天,学生找出了柳树的嫩芽,小花骨朵,花瓣等等,让学生说说这些事物的特点,再用手比划比划,体验其小,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身体的一部分如食指的长、手掌的宽来认识分米,通过平时用的各种各样的卡,如:电话卡、银行卡等来认识毫米。让学生觉得其实数学一点儿也不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对数学知识的感悟既全面,又透彻,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搞清楚难理解的和容易混淆的内容,把握知识的内涵,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当学生对米和毫米的概念有了粗浅的感悟后,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知识,接着我设计了一些活动。
1.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切身感受毫米、分米;
2.同桌合作量一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如课桌的高、窗户的长等等一切可量的物体。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思维中的形成,靠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和灌输,而是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独立思考,从而达到自我体验和感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测量室内物体后的交流中如课桌的高度,有的学生说是80厘米,有的学生说是8分米,通过让学生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很自然地过渡到单位的互相转换中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的数学问题到抽象的数学概念,逐步感悟。
三、重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小时候为了弄清楚收录机里是谁在唱歌,不惜冒着挨骂的风险拆开收录机;那不是破坏,那是研究与探索,那是求知的欲望与胆略。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教师要创造研究的气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教学分米与厘米的单位转换时,我让一个学生在实投下画出一条10厘米的线段,再介绍它的另外一个名字1分米。学生会发现其实1分米=10厘米;再问问学生能否想出办法找出分米与米的关系,这样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中感悟,效果更好。
四、重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联系一些和生活有关的题让学生解决。出示这样一段文字:“今天早晨,小明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开始刷牙,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倒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厘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笔记。”等到全部读完,教室里笑声一片。我有意识地请经常出错的几个学生回答,这回他们考虑好了,不再随便地说个答案。通过这段对话学生明白到单位名称不能随便用,会闹出很多笑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杭集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