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燕 高建平 姜梅英

  教学团队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乃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度量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监测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
  1. 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被提出至现在,一直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阐述,提出了各自的定义[1]。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2]。借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引入到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即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能始终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不断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规划、课程规划、教师发展规划、教材规划、教学改革规划等,保证团队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二,教学团队运作的协调性:教学团队内部成员各自的优势明显且互补,团结协作精神好,整体教学实力强,能始终保持教学良性循环运作。
  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判别标准。要实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和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把科研和生产实践引入理论教学这个中心,倡导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理念。而所有这些,要以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建设为先行,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之综合能力。
  2. 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首先是教学团队成员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教学与科研及生产实践是相辅相承的,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又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两者密不可分。教学如果没有科研做底蕴,那将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同时实践又是创新的根本,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因此,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学团队具有强劲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其培养的人才始终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由于教学团队成员其学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进行组织学习,实现团队成员能力的有效互补,提高教学团队成员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综合能力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知识转移是教学团队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有效互补的根本。知识转移是知识提供者将知识传送给潜在的接收者,并且为接受者吸收、整合、应用、创新和外溢,从而实现知识增量的过程[[3]。知识转移同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组织不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4]。成功的知识转移依赖于团队认知能力[5]。
  结合教学团队的特点,将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教学团队的智力――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教学团队成员的学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能力。
  教学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动力。教学团队的活力主要在于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因此,教学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首先涉及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越完善,团队成员的认知行为越规范, 则对成功的知识转移起到的作用越显著。其次涉及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任何组织从产生到发展、从兴盛到衰亡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就会对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转、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教学团队亦是如此。再次涉及激励机制。由于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而动力机制来源于利益机制,因此激励机制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根据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构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指标应概念明确,充分体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突出教学团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考虑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
  (2)系统性。将团队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考虑内部系统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将其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充分考虑社会对团队建设需求及团队建设对社会的作用,系统地反映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本质。
  (3)简明适用性。反映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很多,在满足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应尽可能简洁明晰,富有代表性。同时指标的设置,还应考虑数据资料的方便和可能,从而保证指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4)动态性。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时期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指标体系应具有的动态性,应综合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趋势和特点。
  4. 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团队的智力系统主要表现为教学团队成员学识及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可用分别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指标衡量。教学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系统主要通过教学团队的制度、文化建设、奖励机制等实现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互补、提高从而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从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几方面构建。本文以工科学校教学团队为例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在三级指标下可根据教学团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再设置可量化的四级指标。
  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4.1 教学能力指标
  教学能力乃教学团队的核心能力。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考虑。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从老师和学生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而教学能力的提升既要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也要考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成果。
  教师被认可度可以获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称号的教师的比重、获教学质量专项奖的教师比重等来衡量;学生被认可度可以学生成绩优良率、就业率的变化百分比等来衡量;团队成员专业发展既要考虑青年教师培养,又要考虑团队成员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建设,其中青年教师培养可以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可实施性及执行情况等来衡量;教学改革成果可以以每年获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立项的数量、每年发表了教改教研论文的数量等来衡量;教学研究成果近年公开出版教材的数量、近年出版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的数量、近年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数量等来衡量。
  4.2 科研能力指标
  只有从事了科研的教师才能把知识的真谛传授给学生,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因此科研能力指标的设置应从团队成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特别是科研在教学中的应用来考虑。

  团队成员科研水平可从科研队伍的实力、科研经费的多少、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置指标。其中科研队伍的实力可以教学团队成员参与科研的比重、教学团队成员中拥有的国家级、省部级学科带头人数量等来衡量;科研成果可以近年获得的国家级奖、省部级奖的数量及其他奖的数量、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年SCI、EI、SSCI等收录数量、近年出版的科技专著、专利的数量等来衡量。
  科研成果转化侧重于向教学方面的转化,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应用于本科教学的情况。其中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可以每年本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毕业的数量等来衡量;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依托的数量占总选题数量的比例;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主题开展学术讲座的项目数占团队成员科研项目数的比例;有本科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数占团队成员科研项目总数的比例;本科学生发表相关专业论文的数量。
  4.3 生产实践能力指标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产实践的过程。教学团队生产实践能力指标包括团队成员生产实践水平的评价和生产实践转化应用的情况。
  生产实践水平可从生产实践参与强度和社会认可度两个方面设置指标。其中生产实践参与强度以参与生产实践的团队成员数量占教学团队成员的比重、团队成员参与生产实践项目工作的平均时间等来衡量;社会认可度可以团队成员中获所需的国家执业资格的比例、在实践生产项目上任总工、总监等技术负责人的成员数量占教学团队成员的比重等来衡量。
  生产实践转化应用可从应用于本科教学和协作交流两个方面设置指标。应用于本科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以具体生产实践为依托的数量占总选题数量的比例;工程实践相关讲座的年次数;具体工程实践融入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近年建设的实习基地的数量等来衡量。协作交流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生产实践单位技术人员指导毕业实习的比例;本科生在具体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比例等来衡量。
  4.4 组织学习能力指标
  推动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学团队个体成员的自身发展进而促进团队整体实力的增强,通过组织学习促进教学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⑴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涵盖教学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及团队运作的协调性。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应以团队运作的协调性为基础,以团队发展的持续性为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判别标准。
  ⑵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体现为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之的综合能力。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几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团队及其成员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⑶本文探索了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构建某个具体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值时,应充分考虑各教学团队的实际状况和专业特点,以提高其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甘师俊.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选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40-42。
  [2]李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20-21
  [3]Davenport T ,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 Boston , 1998 : 15.
  [4 Gilber M, Cordey2Hayes M.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J ] .Technovation , 1996 , 16(6) : 30-31.
  [5]彭正龙,陶然.基于团队认知能力的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 (3):12-15.
  
  
  作者简介:刘燕(1965―),女,四川荣县人,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