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本文主要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如何筛选研究性课题,又阐述了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筛选;实施步骤
  
  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让语文老师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尤其鼓励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呢,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何在呢?笔者从事多的语文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探索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研究性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研究性学习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8小时左右在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3.研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是既能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能力。
  4.研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合作的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触智慧的火花,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组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质疑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研究性学习还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如推断式研究,能够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先想到本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筛选研究性课题的方法
  
  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首要的工作是课题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让学生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邓稼先》,要求学生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在班里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估计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以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是课题不可忽视的内容。如教学《观舞记》时,与《安塞腰鼓》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比较中印文化的审美差异,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问题―探索―质疑―练习。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激发诱趣―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引导学习,归纳概括―质疑问题,答疑解惑―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这种教学程序,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1.铺设背景知识。在研究性课题的实践中,应力求形式多样,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避免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或者学生散兵游勇,各自为阵,因此,不应是教师就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识记,也不应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由。在提出课题之前,教师的职责是就某一问题创设情境,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诱发学生探索动机,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和知识积累,为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角度做准备。
  如教授综合活动《世界何日铸剑为犁》时,我抓住“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将活动分为四个板块:“硝烟弥漫的岁月”、“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文学与战争”和“影视与战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并自主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组织和领导下,制定本组的活动方案。接下来进入搜集材料,处理材料阶段。要求同学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同学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形成本小组的研究出的研究成果,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进行知识竞赛。
  2.学生提出课题。在创设背景知识点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课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要加以指导,如指导课题的范围和角度,有无创新性等,将课题剖析成几个小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的研究性课题,在思考和拟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尊重其个性,发挥其自主性。同时,教师还应解决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圆满筛选出研究性课题。
  3.教师归类反馈、撰写教学反思。学生完成了自己研究性课题后,教师必须一一过目,仔细研究,认真推敲,进行整理工作,如范围太大的课题,应缩小视角;缺乏创意的课题,应转换视角;空泛浮夸的课题,应果断删除。最后,教师将审视过的课题落实反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研究的乐趣。教学反思能及时检查、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全面探索。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生之中,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相辅相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135.htm